如何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度无疑是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严不实”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坐班值班不经常。有的村干部坐班迟到早退,坐班时间与群众办事时间不接轨,导致群众办事进不了门、找不着人;有的周内有人坐班,周末无人值班,群众遇到急事就会吃“闭门羹”。二是坐班服务不主动。有的村干部群众办事时不积极、不主动、不热情,慢慢腾腾,缺乏激情;有的对个别群众或特殊群体代办事项受理很“快”,办理却很“慢”;坐班期间,没有群众办事就无所适从,村级事务“一大堆”,自己却“找不到活”,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守摊子、混日子的现象。三是坐班机制不健全。村干部坐班值班的时间安排、人员统筹、工作任务和纪律要求不统一、不规范,缺乏日常监管制度和考核奖惩机制。 “三不”问题的潜在,看似少数村干部“不严不实”的表象,实则暴露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软肋”,任其发展,其害无穷。一是引发从众效应,“撞钟和尚”、“坐而不为”成为村干部的价值取向,败坏干部作风,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干群关系。二是导致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弱化,村级组织特别是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威望降低,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背离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初衷。三是村干部服务群众意识淡漠,服务“一阵风”、“走过场”、“做样子”,常抓抓长的机制还未建立。 新常态下村干部“坐而不为”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尚未适应“新常态”。由“找我办”转为“我要办”,村干部坐班习惯尚未养成,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与新形势不相适应。二是工作补贴“不够用”。村干部“补贴”虽逐年提升,但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相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家庭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存在盲目攀比和“村里家里”两头跑、两兼顾的现象。三是能力水平“不达标”。农村“三无”和“三留守”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农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新要求,一些村干部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工作上老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现有办法不管用。四是晋升出路“不畅通”。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招考乡镇副职领导干部的指标有限,身份转变、职务晋升的空间不大,激励机制对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撬动作用不明显。 整治村干部“坐而不为”问题,建议从六方面着力:一是抓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加强思想教育作为根治村干部“坐而不为”问题的首要任务,作为实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环节,对照“三严三实”,对照先进典型,对照党规党纪,强化党性和宗旨意识,消除懈怠思想。二是抓创新,坚持轮流坐班。在村干部由“半脱产”向“全脱产”转变过程中,全面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值班服务制度,无论白天晚上、周内周末,每天每时都有人坐班值班,畅通为民服务渠道。三是抓管理,加强监督检查。探索建立村干部工作记实、业绩台帐等制度,推行多层面、立体化评价办法,细化村干部日常管理;坚持平时、年度考核“双轨并行”,突出实绩导向;完善举报网络,强化群众监督,构建组织管理、实绩考核、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四是抓关键,强化激励导向。建立绩效与薪酬挂钩机制,逐年提高村干部报酬和村级运转经费,推行村干部坐班补贴,强化激励功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既注重村干部“德”和“廉”,又注重村干部“勤”“能”“绩”,重用敢担当、善作为的村干部,确保村干部有为才有位;加大从村干部中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择优选拔村干部担任乡镇副职领导,畅通“村官”出路。五是抓经常,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完善村干部坐班值班的相关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村干部“坐而不为”的纪律要求,守好“底线”,不越“红线”,依法依规办事,优质高效服务,确保群众满意。六是抓执纪,加大惩处力度。集中开展村干部“不严不实”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查“坐而不为”现象。完善坐班值班、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督查督办等制度,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依法办事、办事效率等纳入村干部绩效管理,加大过错责任追究力度。探索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村干部管理机制,对“坐而不为”的典型,及时予以调整。(中共陕西省麟游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