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老房子的故事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康占义 发表时间:〖 2016/11/18 浏览人数:〖 3485987

每当看到村里老房子总能勾起我的怀旧情结,想起小时候的情景,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回到了童年。因此,经常到附近村庄寻找老房子。其实这些房子也并没有多老,大概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房子,再往后的建的房子就不算老。一般情况下,在农村房屋翻新周期在二三十年;这些房子之所以老,就是多年没人居住,一直空闲着,也是没人翻修,就得以保留保存。去的地方多了,渐渐产生一个疑问:这些在当年还算不错的房子,怎么就没有人住了?于是就想探究这老房子荒弃的原因:它的主人是怎样的原因不再在这里居住了?是建新房搬家了,还是去外地了?还是另有原因?

亲戚的孩子结婚,我们去参加婚礼,看也帮不上忙就到处转转,顺便寻找这里或许还存在的老房子。他们家所在地是木村村北部老村的位置,各家建房比较随便,形成的街道弯曲,没有规划后的整齐划一的街道顺序。顺着一条大致向南的小道就发现了照片中的这个老房子,西房两间,院落很长很大,估计这房子的北边还有房子,应该是同一家的,早年拆迁走了,留下这两间小房,所以,院落很大,至少是四间房屋的院落。特意和邻居聊了几句,才知道这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发现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

这处房子主人曾经是一个19岁的男孩,他在60年“挨饿”(就是1960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逃荒到了包头。那个地方产铁矿石,也是国家大练钢铁的年代,因为缺人,只要你去就可以当炼钢工人。当工人,那时挣的工资很高,每月有五六十元,能养活自己一家人,而且还是可以过不错的日子;我知道那个时候,像我父亲这样的医生才挣三四十元。那个孩子去的时候单身没有成家,后来在当地成了家,估计过得不错,没几年就把父母接到包头去了,最后,老两口也是在那里去世的。那个时候刚刚解放,全国各地都需要人力搞建设,知道那里可以有活干吃得上饭,同村的伙伴就跟去了。那时候农村吃不上饭,跑出去的都是年轻力壮的,留下老人妇女孩子,村里农活也需要人呀,那时是集体干活,于是就有人计较,因此,家里人就受气。给我说话的老头说,他也去了,但是由于自己当时成了家,老婆孩子在老家受气,自己也因为想家,呆了一年多就回来了——不过有点后悔,当工人还是好呀!我就问为什么?他说那个去的同乡现在可以每月领取2000多元的退休金,自己呢?现在老了什么都没有,生活没有保障。不过,后悔也没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木村是个大村,那个时候出去的人很多,估计是人多地少,条件不好,即使这样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在外干活有一点不好,就是想家。有一份难以对人说的难处:干活肯定累,一般人也不能坚持的原因就是有家乡老小的牵挂。下班的时候几个老乡没事儿的时候,聚在一起就是想家,找个地方痛苦流涕,这也就是所谓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说当年那个走的人,中间回来过几次,回来了就围着这老房子转——想家乡想家呀!可是,自己的老婆孩子工作都在外地,留在家里,那里也是牵挂。无奈,就只有这样了!离乡思乡之痛,一般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在工作之余,就是怀念童年、怀念家乡,可是回不去了!!!自己都八十多岁了,那位同乡也不知道近况如何,可能也是老了走不动了,这几年没有回来过。

参加亲戚婚宴回来之后,向父母讲起这些事。父亲说:闹饥荒其实是从1959年下半年就开始了。58年大跃进,农村实行“大锅饭”,各家的粮食都收了,不许开火,由村集体统一做饭,大家统一干活。之前,农村的状况还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开始大锅饭吃的还可以,但由于大锅饭的浪费严重,加上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于是在60年出现了大饥荒,粮食严重不够吃,人们把可以吃的东西,树皮、草根、甚至是昆虫观音土都用来填肚子,各地饿死了不少人。人走着走着就倒下起不来了。我爷爷就是那几年饿死的。往外抬人的力气都快没有了。那个年代出生的婴儿非常少,要是有也是村干部或食堂管理员人家。

父亲多年在邻县行唐县工作,他说宁夏有个“行唐村”,大都是行唐县逃荒的移民,落户的时候,为了纪念,我想主要是为了寄托思念吧,就起了一个村名——行唐村。这种现象在那个年代比较常见,同村的人外出逃荒,逃到一个可以糊口活命的地方就停留下来,于是就给在老家的人写信报平安,自然家里人邻居就知道那里的情况,比较之下,就有人跟去,渐渐地同村或邻村或一个县的人就聚在一起,这样也可以互相有个照应,在另一个地方扎根不易,大家抱团一致对外。在山西榆次有个窑上村,据说那里都是新乐县迁移过去的人。邻居大哥的姥爷就在那里,是个木匠,他就曾到那里跟姥爷学习木工。上世纪90年代,我出差曾到过那里,去的很仓促,印象比较脏乱,在榆次城郊外建起的村落,类似今天的棚户区。也曾到内蒙古的乌海出差,回来时在车站吃饭和老板聊天,知道他是定州人,那里也有一个类似的移民村,大都是邻县定州的移民,估计也是在那个饥荒年代逃荒过去的人了。

想想个1960年逃荒到包头19岁的男孩,老房子估计也是那之前建的或是走后有钱了给父母建的,到现在也快有60年了。其实,这个人在村里还有弟兄,都另分得了宅基地建房住了,这老房子就是应他要求保留下来的。

不知道那些移民是如何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童年的,他们在老家的房子是被留在家里的弟兄翻建了,还是像今天我见到的一样还保留着,可是他们是永远的离开了,思乡是他们永远的痛,老房子算是思念的注脚,童年、家乡的地方,自己根的所在。老房子就这么一直保留着,直到他们老去倒下,直到老房子也倒下……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细腻感人, 意境优美
本文作者权利: 可申请二等奖以上证书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茶杯
磨面
老房子的故事
美丽皆因善良
洗浴文化史的变迁
西行漫记
对发还改判案件讲评机制的认识
上一条信息:司法改革后,年轻法官该何去何从? 下一条信息:远月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