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洗浴文化史的变迁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康占义 发表时间:〖 2016/2/19 浏览人数:〖 554945

    “一年洗一次澡”(从秋天凉后到第二年初夏天暖的近三个季度)这件事讲给我的孩子,孩子都感觉不可思议,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县城,这就是现实。
    那个时候,县城只有一个澡堂,而且只有一个泡澡的池子,不具备男女同时洗澡的条件,怎么解决?就像现在的车辆限号行驶一样,单日男的洗,双日女的洗。那个澡堂的位置在现在的邮政储蓄的东边,纺织品公司职工宿舍的位置。什么时候建的澡堂说不大清楚,反正到1977年洗澡时,那里面的设施已很显老旧了。后来的纺织品公司是在拆除了澡堂后建的,具体时间无可查考,1998年左右纺织品公司破产,原场地改建了职工宿舍,提起澡堂子,那都是很遥远的事儿了。
    记得澡堂子外边是锅炉,烧热水用,里面分大厅和澡堂。就是无论是澡堂还是大厅都没有暖气,澡堂主要靠一池子的热水取暖,大厅生几个火炉,有长长的烟囱通到室外,每次洗澡都会闻到很浓的煤气味道,这是那个烧煤时代特有的记忆。大厅摆着四排长条凳,这种凳子类似于老式列车上的座椅:窄长靠背的两面就是小床,可以躺人,一个靠背分开;有的澡堂可以留宿,就是让客人在这小窄床上睡觉,靠背上和小床蒙盖着人造革,感觉很柔软。澡堂里面有两个大水池,一个温度稍低,一个稍高;外边靠墙有水池,上面有两个水龙头,一个凉水,一个热水,顾客可以自己调和使用;那时人们去洗澡都带着脸盆,泡完澡后用盆接水洗毛巾和冲洗、擦干身子。没有淋浴,淋浴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办的澡堂。有一部电影《洗澡》,那里面的设施在那个时代基本上是一样的。
    这一年一次的洗澡集中在腊月,是为过年准备的,因此,就显得比较隆重。且因为条件有限,谁家也没有多少换洗衣服,能换换内衣内裤就不错了,而大多数人是洗完澡后将衣服抖抖再穿上。全县就一个澡堂,全县的人也都集中在这个时间去,越临近过年的几天,人越多,因此常常是人满为患,而且水池的水一天不换,到了下午水都快成粥了,所以,人们都是赶早去;我们住在县城,虽近水楼台,但还是要起早的,争着用一池清水泡澡。在约好的早上天还黑,被小伙伴叫起来,有些许的兴奋和期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邻居的小伙伴叫上我后又去叫另外几个伙伴,有个还没起来,因天冷,我们被允许进入卧室,发现他们家为取暖祖孙三代都睡在一个大炕上,当时觉得很奇怪——不可思议!后来一想也是无奈之举。那时,人们冬天取暖就是用火炕,煤火炉和炕连在一起,过炕取暖与做饭合二为一,那时候,每家冬天的屋内都有燃烧煤泥后水蒸气混合着硫   的刺鼻的气味,烧两个炕就要两个炉子同时烧,太费煤。于是就住一起烧一个炉子一个炕,一家人伙着盖一条或两条压风被子。那时候,窗户就是糊一层白毛头纸,远没有今天人们用的双层玻璃窗严实,但至今仍感到睡火炕暖和,其实,睡火炕是屋里空气冷,但因炕是热的被窝里暖和舒服,因此,很多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还是想睡火炕。
    天还黑,寒风中几个伙伴有说有笑的跑到澡堂,有时候去的早了,大门还没开。那时候的澡票很小,大概也就一两角钱一张票。进入澡堂的洗澡池,即便是低温的水池,开始也还不适应,先泡脚,适应后腿再慢慢伸进水中,最后才是身子,让水没到脖子,泡一会儿,搓一会儿,再泡一会儿,反复几次,在这一年一次的身体大扫除中把身子彻彻底底洗干净,再加上马上要过年了,对穿新衣、放花炮、吃好吃的、压岁钱的期待,而洗澡是这些期待的前奏,在池子里泡澡时一边泡一边憧憬着这些期待,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放开了、舒展了——那种感觉真是舒服极了!洗完澡,等头发干些我们仍旧结伴离开,几乎没有在澡堂耽搁的习惯。
    那时有一句话:穷长虱子,富长疮。天一冷就无法洗澡,就等年前那一次,估计有的人连年前的这一次洗澡也没有,可以换洗的衣服也很少,有换洗衣服就不错了,很多人还真没有换洗衣服,一冬天就穿一件棉袄,所以,个人卫生状况可想而知。那时,身上有虱子不稀奇,我就体会过“虱子多了不咬”,就是太多虱子咬得频繁了,就感觉不到痒了。“为个虱子烧了袄”,其实就是一种现实情况:过去没有治虱子的药,要么用手捉,还有就是用火烤;用火烤棉衣,藏在衣服缝里的虱子因热就出来活动,一抖衣服就抖落掉下来不少,虱子掉进火里烧死,不小心引着棉袄就是常事儿了。再后来有了农药,一些人就用“六零六”(一种农药,因残留多,污染环境,现在也退出了农药市场)涂到衣服上治虱子;虱子是被治死了,但由于农药残留在衣服内侧,如果人出汗就会被吸附到皮肤上,那个年代因此农药中毒的悲剧时有发生。那个年代以及之前,虱子非常普遍。到1978年左右我上初中时,还在学校的操场上看到过晒东西的邻村人闲暇时给孩子捉头上的虱子的情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渐渐富裕起来,家庭条件也慢慢好了起来,衣物床被也渐渐多了,可以换洗了,洗澡的机会也多了,卫生条件逐渐好转,虱子渐渐就没有生存的空间,现在想找个虱子都困难。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城郊的村在其村北开办了酱油厂,可能是为了利用锅炉的剩余产能吧,在酱油厂的西边建起了村办的澡堂;没有统计数字,但估计那个年代,行政管理很死,虽一般人开不起澡堂,但仍然是需要许多部门审批的,能批准村办澡堂也是村支书的个人能力。如果那个旧澡堂没拆,估计整个县城加上搬运公司的内部澡堂,总共也超不过三个。1982年我到一中上高中之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冬天洗澡都是到东长寿这个澡堂洗澡。夏天,男生都是在操场上洗澡,晚上那里是男生的天下。那时的一中周边没有建筑,都是耕种地或黄土岗,县城圈内距一中最近的是招待所(现在的芳草园),印象中,我们每次去洗澡都是从冬麦地里穿过去,经过种子公司高高的北院墙外(就是现在的360超市的位置),到酱油厂的旧址(不知确切时间,酱油厂也早搬迁了),酱油厂附近也没有建筑,至这一线都在城外,地处荒凉,上边提及的这几个建筑物都是孤零零存在的,也是唯一的建筑。对于酱油厂澡堂内的设施布局早就忘了,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洗澡是相互搓背,那时我有个认识: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好到可以互相搓背。一起搓背的几个同学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最长过不了一个月,忽然就觉得缺点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有一段时间没在一起聚聚了,或许他们中的某一个电话就打过来了:该歇会儿了!马上就回:到哪?大家就会心一笑,就像是有心电感应。
    到九十年代,就是1992年之后,我们家人洗澡都是到职中的澡堂。澡堂在职中的西南部,从最南边的教室外围墙之间的小路过去,多数是周末过去,所以每次过去都能看到空旷教室内的桌椅,这让我回忆起我的中学时代。在我印象中那是我最早见过的由专业机构设计完整的澡堂,男女澡堂分开,建筑物净空很大,设有淋浴,水量充足,洗浴很痛快,一改过去澡堂的低矮、设施简陋陈旧的情形;好像整个县城的包括附近的村民都去那洗澡,这时候人们不满足一年一次了,我们是每半个月洗一次。冬天的周末,也是人满为患,印象中自行车和三轮车占满了小院;早些时候,我是带着小外甥去洗,后来是带着儿子去洗。
    进入二十一世纪,记不清是哪年了,在市医院附近的转角处开了一家“大众浴池”,消费相对还是平民化,一般大众是可以消费起的,记忆中门票从最初的五元到现在的十元,十几年间涨幅并不大,而且里面第一次见到蒸气浴房、桑拿房,还有有搓澡的,价格也不贵。这是一家非常成功的私人澡堂——到现在十五年多了还在开办,除了夏天人们不去,生意清淡些之外,其他时间都是顾客盈门。之所以说他成功,就是这个时期虽然洗浴行业是个特殊行业,但审批相对容易很多了,市区和乡镇都有开办澡堂的,有高档的也有普通的,但都不成功,三五年就关门,唯有他家至今还开办着,而且生意仍然相当不错。因为这家浴池距家比较近,所以,直到2007年我搬到楼房居住之前就只去这一家。这家澡堂对内部布局几经改变,最后去掉了泡澡的池子,用桑拿房代替,而且不多收费,这使得桑拿浴走入寻常百姓,恐怕也是这家澡堂经营长久的原因之一,全部改作淋浴,卫生又方便。对这家澡堂印象最深的是我在里面丢过一次东西:有一次,带着孩子去洗澡,那时放衣服的柜子还是比较原始的锁子锁钥的那种,当天人比较少,过去时脱掉羽绒服等放进去,出来时发现锁钥被撬开了,里面的羽绒服和羊毛衫等丢失了。这时,才回想起我们脱衣服时有个中年人正好出来,那天洗澡的人不多,当时我们还暗自庆幸人少,也就是因为这样,给那人制造了机会,他是撬开柜子后,穿着我的衣服走的,而且这样不会引起别人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怀疑。好在我家当时就住附近,家人及时送来棉衣等替代衣服得以回家,也因为是邻居,他们很快赔偿了我们,闹了一点惊慌,经历了一次被盗。
    2007年,我们搬进了单元楼,在装修时就按照流行的做法在卫生间安装了电热水器,浴霸,完全可以做到在冬天也可以在自己家里随时洗澡;其实,在这之前,我在和父母一起住的平房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可以在天气暖和的时候用热水洗澡,只是冬天由于空气凉,不能在家洗澡。最大的感受是:再也不用担心澡堂人多、再也不用跟别人争用淋浴喷头了,想洗多久就洗多久,想怎么洗就怎么洗。当年妻子怀孕时,怕人多拥挤,还让我托关系到宾馆去洗过澡,现在自己家洗澡,随心所欲方便至极,感觉惬意。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当地的澡堂是没有供应茶点的,1986年我到秦皇岛的昌黎县上大学冬天也在当地澡堂洗过澡,里面的布局虽不同,但大长条床是一样的,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时候见过哪里有人在洗澡后并不急于离开,而是裹上浴巾躺在窄床上歇息,或找人修脚,或烫上一壶茶,叫上点点心,慢慢享用。这是第一次见识,其实也是我们洗浴文化的一种古老的典型形式。后来,就是2001年以后,到一些高档浴池洗浴,见过按摩、刮痧的那个休息等额外的服务项目,真正见识洗浴文化是在我们洗浴文化的发祥地扬州。
    2010年早春,和朋友到扬州的江都市考察项目,回来时我建议到扬州市区游玩,因为去之前,看有关扬州的旅游资料知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州人的生活写照——早上喝茶,晚上泡澡是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于是就想什么时候到扬州时洗个扬州澡。游完瘦西湖出来打出租车问司机师傅最具扬州特色洗浴的地方,师傅说:扬州是中国洗浴文化的发源地,洗浴场所到处都是,各种层次的都有;历史越悠久的地方价格越贵。师傅随口说了几个,后来也忘了。扬州不大,晚饭后,没有打车,我们几个走着找到一家规模还算可以的洗浴中心。
    扬州洗浴场所林立,其内部结构装修和我们当地的大同小异,也不知道是我们学习的人家还是大家相互借鉴的结果,但服务项目上,扬州的特色是它的修脚,师傅很专业,手艺不错。那次,我们特意安排了足底按摩。出门几天来很忙,都是坐车赶路,谈生意,当天又在扬州游览感觉很累,但让师傅们做了一个小时的足部按摩,竟然劳累全无,一身轻松,体会到了洗浴按摩在清洗之外的功用。真正让我开眼的是洗浴后在休息大厅,发现泡澡的大多是举家来的。沐浴之后,一家子穿着宽松地到二楼的休息大厅,围坐在小茶几边,点上些点心,喝着茶水,享受一下一天劳作之后轻松的夜晚,闲散舒适其乐融融——想这就是所谓的“晚上水包皮”——忙碌了一天之后,晚上到澡堂子泡泡澡,自从隋唐大运河开通扬州开始,之后就成了扬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成都人爱打麻将、北京人爱听京戏一样,这是和我们当地的洗浴中心最大的区别,泡澡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当地文化生活的一大特色,这是我们内地无法比拟效仿的,而且永远都做不到扬州人的那份自然与闲适,每天都如此,祖祖辈辈都如此,都渗透到骨子里了。
    想起和朋友相约去临县泡温泉。临县这个温塘镇很有名,自古就有地下热水流出,温度在七十度左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非常适合泡温泉。经过多年的开发,有的温泉已具相当的规模,远近闻名,我们就遇到驱车一个多小时来此的山西人。据说有大大小小四十多处温泉,分布在丘陵之上,更为迎合人们的养生潮流,在泉水中放入不同的中药等物,组成不同功效的温泉池,无论是规模还是种类数量都不输当年的皇家温泉,最值得称道的是都是绝大多都是露天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室内因水蒸气使人产生的不适。大冬天,最好是下雪的时候,躺在温泉池中,在蒸腾的雾气中欣赏漫天飞舞的雪花,实在是一件无限惬意的事情。因为身体被温泉水泡热,所以,即使出水在室外暴露也不会感冒,而且,人们在一冷一热地变化中让毛细血管收缩舒张,增加其弹性,增强体质。泡过温泉后,皮肤好光滑,而且可以保持几天。白居易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此时方悟:原来温泉水洗过的皮肤真的可以变成“凝脂”!也许这是杨贵妃皮肤好的秘密吧!我们都感慨泡温泉可比喝酒唱歌享受多了!虽温泉门票价格不菲,但在周末还是人满为患;泡累了,到休息室躺会儿吃点小吃、喝点饮料,然后再泡或到温泉水池中游泳,这样休息上一整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泡温泉俨然就是一种绝佳的生活休闲方式。
    从一年一次花钱到澡堂洗澡到自己家里设置房间安装洗浴设备随时可以洗澡,从家乡习俗到异乡洗浴文化的比较,从单纯的清洗身体到洗澡成为生活休闲的一种方式,洗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本身就成为文化的一个内涵;享受生活,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与变化。有个学文科的同事谈起社会的变化,他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历朝历代的变化都超不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变化大,可以说是翻天地覆的。这一切的实现,还是觉得是社会稳定,因此经济可以发展,物质丰富,最终体现到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几十年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很多过去我们不敢想的事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从洗澡这件生活小事儿的变化中就可见一斑。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视觉独特, 主题鲜明, 形象突出
本文作者权利: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茶杯
磨面
老房子的故事
美丽皆因善良
洗浴文化史的变迁
西行漫记
对发还改判案件讲评机制的认识
上一条信息:“为官不为”是行政管理官员的大敌 下一条信息:遗失的“年味儿”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