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把“你懂的”这个词列入“流行词手册”备选名单,但一直没有动手写文章。
当时查一下资料,发现这个词表面温文,内涵猛烈,冰山之下有湍流。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三字,跟2008年“艳照门”事件密切相关——当时,艳照事发,网络沸腾,各种需求剧增。“天涯”和“猫扑”两个论坛上很多“楼主”发帖,一通议论之后,附上一个链接和一句话:“你懂的”。当时最没心没肺的一句话是“跪求照片”,沉着的有心人则只发一个邮箱,附上一句:“你懂的”,连“跪求照片”都省了。在那种语境下不必说出来,论坛里泡的人们都知道什么意思。说“你懂的”,与道德禁忌和网络管制有关。道德上有意隐晦之外,为了避开网络关键词搜索上的过滤,网民们发明了各种替代词,用以规避各种明的暗的禁制。
“艳照门”事件沸腾到顶峰时,网民抛去了道德和法律,满足于欲望的宣泄和狂欢,不再考虑事件中人的感受,不再理会事件中人到底应负何种法律或者道德责任。核心道德意识的缺位,让宣泄时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网络道德很诡异,有时网民会形成一种可怕的道德意识,协同作战般对某些事情疯狂追杀;有时候,为了出名却又可以除却最后一块遮羞布,做那无底线折腾的妙事。在网上出名的办法很多,不少人挖空心思地想招数吸引眼球(要怪就怪搜狐张朝阳发明的“眼球经济”这句咒语吧)。为此,明星们的老套路是秀恩爱、装爱心、卖萌、或者制造绯闻事件。而不无名女生想成为受人关注的明星,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去除身上的伪装,如拍写真集,自造各种“门”,挑起网民的窥视欲。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种:出名。
还有一类人本不想出名,因他所做之事具有出名潜质,如滥用权力等,激怒了网民疯狂“人肉搜索”,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对象。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当事人只是习惯成自然地表现出“权力的傲慢”,但事件放大之后,激起普通网民的冲天怒火。这也反映出滥用权力和社会不公,造成了整个国家的深刻裂隙,如干柴一般的社会,缺乏核心价值的滋润和濡湿,一旦有任何火苗点燃,就可能造成猛烈的社会冲突。
“你懂的”英文应词为“youknow”。不过,英文词“you know”渐渐沦落为口头语气词,而中文“你懂的”却随着中国转型期各种社会事件、道德事件、政治事件的变幻莫测的发展,词性变化得丰富有趣。
“你懂的”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不必细说”。在说与听双方,都有预存的普遍知识,不必说出来。最高境界是眼神传达,默契到不用开口,就传递了丰富的信息。第二层是“不能细说”,有些内容只能存在于彼此内心深处,要你自己去体会、琢磨、判断,而不能说出来。一旦说出来,就可能错了。一旦说出来,就可能犯禁忌。有些事情,说早了、说晚了,都不恰当,所以不说。这都是无需、或者不必细说的原因。还有一层,是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拿捏,有时事情不到时机不能明说,但相关内容和细节,说与听双方,都心有灵犀,一点即通。如同树上的果子一样,不到时候不能摘取。
这个词本来渐渐地隐没在网络之间,但前几天全国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先生在回答港台记者提问时,又说了出来,遂致此词焕发第二春,迅速波及全网。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传播?究其原因,还是“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