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岁月无殇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丰谷 发表时间:〖 2017/9/19 浏览人数:〖 245542

在曲曲弯弯的山涧石路上,陶山扛着用编织袋装裹好的被褥和衣服,他父亲帮着担着一个木制的箱子,箱子沉甸甸的,里边装着上学用的书和生活用具。父子俩走出了大山,上了通向山外的公路,等候过路的汽车。

陶山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他与父亲从家乡山沟中步行出来,告别父亲后先是坐上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又从县城换了一次车向邻县走去。他用 了大半天时间到了学校。此时天就快黑了,陶山找到宿舍,放下了行李去教室报到。在教室负责签到的是一名女同学叫芦霞。芦霞满脸甜笑着迎接着班里最后一名报到的同学,她为陶山安排了座位,发给了他课程表和书本。

晚自习开始,班主任来到教室,先按花名册点名,老师、同学之间有了初步认识,然后杨老师介绍了学校概况,临时指定了班委会,班长是陶山,芦霞是副班长、班团支书,学习委员是叶蓁,体育委员是蒋仲。老师对班委的指定是在了解了同学们中学情况下作出的。陶山对任命自己做班长感到意外,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杨老师为让同学们熟悉班干部,让班委员作了自我介绍。陶山站起来第一个介绍了自己,他紧紧张张说了些什么,他自己也没有记清楚。陶山之后芦霞介绍自己,芦霞表情自然,说话流利,和陶山羞怯紧张的神态相反,她象背文章一样毫不拘束,介绍了自己,学习委员、体育委员也都作了自我介绍。

开学一个多月就到国庆节了,学校举行国庆文艺活动,要求每个班推荐一至两个文艺节目。陶山来学校时带着一把二胡,他的二胡技艺是跟着父亲学的,平常的歌曲、戏剧都能拉上几段,大家听过他拉的曲子。芦霞是团书记,性格开朗活泼,她的歌唱得很好听。同学们推荐了他们二人排练一个节目,代表全班演出。二人没有推辞应了下来。他们选择的节目是二胡伴唱。演出中二人先用二胡伴唱了《牧羊曲》歌曲,再用京剧唱腔演唱了《牧羊曲》,那云儿飘,狗儿跳,羊儿跑......歌词伴着京腔京味很是新颖,大家听的非常陶醉。演出后评比他俩的节目获得了学校的优胜奖,而后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国庆文艺演出。他二人完美的合作给同学们的印象很深,同学们对他俩似是有了情侣的感觉,陶山、芦霞对大家的议论不以为然,他们明白自己就是同学关系,也无所在意。

一个学期要过去了,学校要选拔两个数学优秀生参加全省奥数比赛。这个消息传出,全校数学好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各自做着参加奥数比赛的准备。学校是通过比赛公平选拔参赛选手的,通过几轮选拔,最后陶山、芦霞成了参加奥数比赛的选手,代表学校到省里参赛。省级比赛选手都是各地来的数学尖子生。面对着竞争选手,更激起了两人一股拼劲。经过几轮拼杀,陶山、芦霞二人脱颖而出,摘得了高中组冠、亚军奖的桂冠。

比赛结束了,心情放松了,芦霞回想与陶山在一起比赛的这段时间,领教了陶山的学习功底,内心里不自觉地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这个山沟来的穷孩子,她对陶山产生了新的认识,对陶山也有了更深的尊重。他们住在宾馆,在回校的最后一天,芦霞邀陶山到宾馆花园散步,陶山感觉这段时间太紧张了,也想放松一下,便答应了芦霞的邀请。

花园中林荫清爽、甬道弯弯,晚霞透过树枝斜映着二人的身影,两人慢慢的散着步。陶山似乎还没有走出比赛的气氛,向芦霞讨论着比赛中留下的遗憾,也表露出取得成绩的喜悦。 芦霞似是心不在焉应和着陶山,陶山感觉到芦霞与往常不一样,再也没有多说话。两人就这样默默地走着,少顷,芦霞突然问:“陶山,你家中都有谁呢?”陶山未曾料到芦霞问到家庭,下意识的回答了一句:“奶奶和父亲。”陶山回答后意识到芦霞的问话有种超出同学关系的试探。随后两人静默无语,只是慢慢地在小路上走着,他们有一种不宣的羞意。芦霞打开僵局说:“我们回去吧,明天要走了,准备一下东西。”陶山只应了一句:“好吧。”二人走出花园回到所住宿舍楼,走到了大厅时,芦霞叫住了陶山,她从兜里掏出一封信递了过去,陶山感到突然,下意识的伸手接过了信,在陶山接过信的那一瞬间他看到了芦霞羞涩的面容。

陶山回到房间打开信封,取出信纸,可信纸上一个字都没写,翻过信纸还是空的。陶山先是不解,后来思量,他从芦霞一闪间的表情上读懂了她的内心,明白了这无字信是在问他能不能建立一种特殊的同学关系,是在试问自己对爱情的接受度。陶山有着爱的冲动,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思考后告诫自己只有学习,不能分心,家境告诉他只有努力学习,才是他走出大山的选择。于是陶山在信纸上写了一个“谢”字,在第二天回校起程时还给了芦霞。陶山决定把这件事结束在回校之前,不能向下发展。芦霞看着陶山的一个字的回信,不解而又敏感,她自己对“谢”字设想了许多答案:她想也许是陶山此时不想谈恋爱?也许是陶山不喜欢我这种性格?也许是陶山认为两人的条件存在差异?也许是…..思考了许多,芦霞自己也没有满意的答案。

回到学校,学校为他们二人召开了表彰会,把他二人树立为全校的学习榜样。

芦霞越是怀着许多不解,就越想知道陶山对自己的想法,她向陶山又写了封信。陶山以为这件事在回校前已经结束了,他的心情回到了正常的学习之中,见到了芦霞的第二封信时,他为难了,拿着信想了很久,他想退回去,但又怕伤害了芦霞,他想打开,可打开后用什么理由说服芦霞呢?陶山也明白在这件事上芦霞不是冲动。在共同学习中,他了解了芦霞外表开朗,但内心有一种细致和沉静,她绝不是轻浮的决定。陶山拿着信没有打开信看,也没有把信退回去,而是把信原封的保存了下来。陶山希望用冷却的办法恢复平静的生活,恢复象往常一样的正常学习。芦霞不见回信,又写了一封信送给陶山,芦霞写信不是强烈的对爱情的追求,而成为对陶山的一种探究,但她仍然没有见到陶山的回信。

高三学年开始了,同学们向着高考做最后的冲刺。这天上午上课不久,杨老师神情凝重的走进教室把陶山叫了出去,几分钟后陶山急急忙忙地回来慌乱的收拾了书本,他没有抬头又匆匆离开了教室。陶山走了再没有回来,后来同学们听说陶山父亲在石材场打工出了意外。

高考前一个月,学校要给同学们照毕业照了,杨老师把陶山邀了回来,同学们看着他变了样,又黑又瘦,显得很憔悴疲惫,同学们都围着他互问候,陶山回到同学们中十分开心。

照完毕业相,陶山急着要回去了,他和同学们告别说:“我与大家学习近三年,我喜欢大家,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我没做好班长,请大家多包涵。我不能与大家一起迎接高考了,我祝愿同学们考上理想的大学。”陶山讲完,杨老师站在讲台上惋惜的说:“陶山是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他父亲在采石场出了意外去世,家中只有双目失明的奶奶了,他只有选择放弃学业,照顾家庭,现实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我们很痛心,但又对他的坚强而敬佩。”同学们听了杨老师的一席话沉静了,教室寂然无声,少刻同学们一个个站了起来向陶山鼓起了掌,向陶山表示了敬意。此时陶山的眼光在人群中寻找着芦霞,他看到了芦霞那满含热泪的双眸,那是疼惜、怜爱、痛心的眼神,此时芦霞也在想这种命运怎么就落到了陶山身上。

告别了同学,陶山到杨老师办公室把一本封装好的书本递给杨老师,请杨老师转交给芦霞,并和杨老师说请她高考结束后再给她。陶山说:“这书本是我与芦霞同学的情谊,不是恋爱信物。”杨老师接过书说:“我能懂你们,也能理解你们。”陶山十分恭敬的向杨老师举了个躬离开了学校。

高考结束了,芦霞如愿考上了京城的大学。她来到了大学,一切安排妥当后,此时陶山的影子又浮在了她眼前,她拿出了陶山通过老师转给她的包裹整齐的书本,想打开看看,又怕里边有陶山的拒绝信。高中的生活她了解了陶山,这个从穷苦中长大的孩子,生活把他历练得坚强、深沉,他对事看得清、做的稳,他决断的事很有远见。芦霞追求爱又担心被爱拒绝,得到与失去困扰着她,她想打开,又怕看到的是失望,是拒绝。芦霞不想丢掉陶山的爱、不想丢掉对他的敬佩,手上不停地翻转着包装严实的书本,希望和失望的搅扰,折磨着她,她没有打开又把书又放下了。

    陶山家住在大山的山沟中,他家祖传石匠手艺。陶山父亲在石材厂打工,他父亲的手艺在家乡小有名气,各种石像、石狮经他打造,很是传神。陶山父亲二胡拉得也非常好。陶山父亲干活供养陶山上学,照顾着自己的老母亲。这个春天在石场干活时一块巨石斜滚下来砸伤了陶山父亲,被送进医院。陶山从学校来到医院陪护着受伤的父亲,那天深夜陶山父亲从昏迷中醒来,他感觉到了伤情的严重,看着床边的儿子,艰难而吃力地对儿子说:“山子,我的伤很重,也许挺不过去了,”顿了一下,陶山父亲喘了口气,“如果我不行了,有两件事你要做到:一是不要上学了,回来照顾奶奶,养奶奶比上学要紧;第二件事就是在你两岁时,你有了一个妹妹,在她出生两个月时你娘患了重病,实在没有办法养活你妹妹,忍心她送给了县城一个老师家收养。在送人那天你娘狠着心在你妹妹右手腕内用烧红的缝衣针刺了高粱粒大的朱砂烙。你要记住,要找到妹妹,这是我与你娘心中的愧疚。”陶山父亲断断续续说完几句话,昏迷了过去。陶山听着父亲的话心中非常难受,看着痛苦的父亲,他坚强的点点头,记住了父亲的交代。

陶山父亲没有抢救过来,就这样带着牵挂与遗憾走了,陶山心中装着父亲的嘱托,扛起了养家的重担,承担着对命运的不济,面对着生活开始了一个男人的担当和不屈。他像父亲一样要去石场干活,他想做一名和父亲一样的出色的石匠。

安葬了父亲的晚上,陶山坐在家门石台上,面对着大山和寂冷的天空拉起父亲遗下的二胡。一曲心酸颤抖的曲子,带着陶山的哭泣,诉说着这个无依无靠和刚刚成年孩子的内心,诉说着一老一小的相依和苦难。他想父亲,如果父亲在他不会有许多忧愁,家中虽然困难,但他还能够在学校学习,还能参加高考。二胡曲调伴着泪水伴着悲切飘向了深夜的山沟。山里的乡亲们在夜里听着凄酸的二胡都擦着眼泪。夜深了,他又想妹妹,妹妹在哪呢?怎么去找呢?妹妹现在又长得什么样呢?

陶山到石材厂上班了,家庭的重担,使他放弃学习,学校成了他的奢望。时常杨老师、同学们的形象一个一个浮现在他的眼前,学校的学习生活回忆成了他幸福的享受。他也想到了芦霞。他想同学们、想老师,那一天芦霞突然在他的脑海中定格了。他疑问着自己,父亲交代中妹妹右手腕朱砂烙,妹妹是送给了一个教师家庭,他似曾见过芦霞手腕上有一个高粱大的红点,他在想这个教师家庭中的芦霞莫非是自己妹妹?他在联想着,否定着,他不相信芦霞是要找的妹妹……

  高中毕业后的一个春节,蒋仲、鲁鸣和几名高中的男生来山里看陶山。同学们都是大学生了,陶山为同学们的到来而兴奋,在矮矬的平房中用平淡的饭菜招待了大家。同学们在高兴的气氛中畅谈过去,畅谈分别,畅谈着老师和每一位同学。话题自然地扯起了陶山与芦霞,同学们很直白,问陶山他们当年的真情,陶山笑着没有回应大家。这时蒋仲说,听说芦霞在京城好像得了病,正在找匹配的骨髓,要做骨髓移植手术。陶山听到此话心中咯噔一下,他想这是很严重的病吧。

冬日的天时间很短,山里交通不便,路又远,同学们在一起有许多要说的话还要说,可只能早一点往回赶了。陶山难舍同学们走的这么早,他送同学们,送了一段路又一段路,送的很远很远了,同学们才留住了他,他站在高处象和亲人分离一样远远的望着大家,一直望着同学们的身影消失。

陶山打听杨老师了解到芦霞确实患了病,正在京城一家大医院治疗,正在寻能匹配的骨髓。陶山想去看一看芦霞,想为她做些帮助。他也决定自己去医院试一试,看看自己的骨髓能与芦霞需要的是否匹配,如果骨髓匹配成功帮了芦霞,也可能从医学上说明一点她与要找的亲妹妹存在着可能。如果不成功,也不枉同学之情,更不辜负芦霞的一片真心。于是,他把奶奶拜托给邻居二婶照看几天,自己去了京城。

陶山到京城医院看了芦霞,芦霞做梦也不会想到陶山这时出现在自己面前,她十分高兴和意外。陶山向医生说明了来意,随后医院对陶山做了骨髓采集比。几天后结果出来,各项指标基本吻合,陶山心中暗自高兴能为芦霞治愈疾病尽一份心,这是他一种内心的抚慰。陶山捐了骨髓,在签订捐愿协议书时他要求院方对捐骨髓一事保密,包括对芦霞,医生答应了陶山的要求。几天后陶山在病房含泪向芦霞告别,芦霞感谢陶山来看他,陶山知道芦霞内心藏着说的话想说,陶山一直没给她说的机会。陶山回去了。芦霞做了骨髓移植,病情一天天的好起来,但她和家人始终不清楚是谁捐赠了骨髓,是谁救了自己。

芦霞出院休学回到了家中,她时不时想起了向陶山发出信件,都是因“查无此人”退了回来,她清楚这是陶山在拒绝她,于是决定在身体康复之后去看看陶山,她不想把许多“也许”闷在心中了,想要问个明白。这时她没有再犹豫打开了尘封已久包装完好的那书本,芦霞看到的不是一本书,是一个笔记本,这个厚厚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他们俩个参加奥数竞赛时疑难题型的分析。看着笔记本又使卢霞想到了俩人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经历。想起了俩个人在比赛中彼此心领神会的眼神和相互鼓励的情景。这时从本中掉下了一张折叠好的信笺,她展开信纸见信中写道:

芦霞同学,你好!

衷心希望你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父亲走了,我要替父尽孝,要放弃学业照顾年迈失明的奶奶,我是她唯一的依靠。

我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不识字,他经历了很多人生苦难,但他明白人生的道理,他对我说,每天他在反反复复锤打石头时,锤打出的每个声音都像一串悦耳的音符,像是一首首歌曲,像是一段段梆子调,辛苦就是在锤打中成了乐趣。他不懂人生的大道理,可他能在艰苦磨难中化解困苦,想着美好。他教会了我如何写好自己的人生乐章。

很冒昧有一件事请你帮忙,我两岁时因家境所迫父母忍痛把妹妹送给了一个老师家收养了,我妹妹明显的特征是右手腕内侧有一朱砂烙。我想找到妹妹,请你留心帮忙。

祝学习愉快!

陶山

毕业时节

芦霞读着这封早应看到的信,很不平静,她想从信中看到热烈而奔放的爱情,看到陶山对她的喜欢,可是这信上没有一个字是写他们两人的,她疑惑且失望,她想不通陶山怎么会这样冰冷如石。她读着信,突然她感到最后几句话很意外,自问为什么陶山让我帮忙找妹妹呢?他妹妹送人与我有关系吗?怎么会如此冒然地让我帮着找呢?夜已经很深了,她睡不着,窗外点点星光射入屋内,朦胧的夜晚和芦霞的不解思绪交织在幸福和痛苦中。她不能平静,躺在床上双手翻着那个皱巴巴的笔记本,无着落的想着,她想是谁为我捐赠的骨髓呢?医院为什么告诉我这件事是有保密合同的呢?她不解,她总感觉这其中有着什么联系和含意,想着想着,她猛然抓起那封信看着陶山信上写的他妹妹的特征,又伸手看着自己右手腕上的朱砂烙,她从床上坐起,惊急的想:难道我是陶山要找的妹妹,难道陶山给我捐赠的骨髓?夜幕中她再也不能入睡了,她想见陶山,她想立等要见到陶山,想问个明明白白。

陶山从学校回去后,杨老师一直牵挂着他,不想把陶山这个好学生丢在大门外,她盼着陶山能回到课堂上来,直到杨老师接到陶山来的信,才知道了他的状况。信中述说着这个孩子承担的苦楚,述说着一个孩子从依靠父亲变成了担付家庭的依靠。杨老师想念着这个优秀的学生,她陷入了深深的痛惜中。杨老师不甘心就这样让陶山离开学校,她想看看他家的家境与现实,努着最后一把力想把陶山拉回到课堂上。

在学校安排毕业前,杨老师去了陶山家。她没有开车直接去山中,她要用陶山走出大山上学的方式去走这段路 ,去体会一下大山中孩子上学的经历。杨老师早早的从县城长途汽车站起程,她除了带些礼品外,还把陶山留在学校的几本书带上了,这些书是学习委员叶蓁整理后交给杨老师捎去的。经过换乘公共汽车到了陶山家的县城,然后又坐车转入大山的公路中。公共汽车走了近百里路到了陶山家山沟路口的汽车站停下。杨老师问清路,步行着插入山沟的小道中,进山的路坑坑洼洼,山路的一边是高山崖,一边是一条叫轱辘河的深沟,杨老师步行了个把小时才到了陶山家。

陶山家村子住在山沟的顶头。叫陶家凹,村中顺着河沟住着十几户人家,村中简陋的平房,贫瘠而孤冷的座落在山沟中,每一户的房子都随着山坡高低盖起来的,村中的古树和磨得光滑的石头路面上看出了村庄的古老。矬矮房子的陈旧也在向人们说着这里的贫穷。陶山家的小院在临着河沟旁的山坡上盖起来的,三间平房没有方向的顺着山坡坐落着,房子外墙象是经风雨的摧蚀,脱落着墙皮,屋墙露着方圆大小不等的石头,陶山家房顶上高矗着一根电视天线杆子,随风摇曳着。院子周围用手指粗的树枝扎成的栅栏,院子西边棚子下边整齐码垛着过冬用的木柴。院东边核桃树下有一块旧石桌和两个旧石凳。在房子的正门口一个老奶奶背靠着门框坐着,用手摸索着线锤打着麻线。杨老师进了院子,老奶奶听见有人进来。停下手中的活,问:“是山子回来了吗?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早呢?”杨老师想这应该是陶山的奶奶吧。回答说:“不是山子,我是山子的老师。”老奶奶一听是山子的老师,扔下线锤与线拐子,用手扶着门框艰难地要站起来,杨老师赶紧上前扶住奶奶说:“你不要动了,老奶奶,你坐着说话。”陶山奶奶半弯着腰又迟钝地坐了下来。陶山奶奶失明的眼睛向远方看着,双手握住杨老师的手问道:“你是从城里来的老师吧?是接山子上学吗?”杨老师说:“我代表学校和同学们来看看陶山。”陶山奶奶说:“让你跑这么远来这穷山沟里来看山子,唉,你看我这该死的不死,累着山子。”老奶奶凄凉无奈的说着,眼睛仍木呆的看着远处。杨老师坐在陶山奶奶对面,看见屋檐下挂着一捆捆编织好的麻绳,杨老师问:“这屋檐下挂着的麻绳可是奶奶打的?”“是,我什么也干不了,用手摸着打点麻绳卖,也给山子添个钱。”杨老师和奶奶慢慢地聊着,她向屋内看去,多年的烟熏把屋墙变成黝黑黝黑的。房子一明两暗,看不到什么贵重东西。不一会儿,紧挨着陶山家的邻居二婶,听见了陶山家来人了绕了过来。知道是山子老师来了后,又急忙喊着二叔抱着暖壶过来倒水招待杨老师。杨老师和陶山二婶坐在了院的石桌旁,二婶客气的用山里话谢着老师这么远来看山子,二叔用大碗给杨老师倒着水说:“山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你看这命,唉,真是呀……”

杨老师来之前,是想着办法把陶山接回学校,不埋没了这个有前途的好学生,可看了这些她明白了她的想法很难实现。这时二婶对杨老师说:“山子在他爹那个石场学着他爹的手艺去当了石匠。”杨老师听到“当了石匠”一句,心中不是滋味,她想这难道是陶山命运的归宿吗?杨老师很想见到陶山,急切地问:“那他打工的石材场在哪呢?”二叔用手指了指石材场的方向,“就在山那边。”杨老师忙问:“石场远吗?能不能带我见见陶山?”二叔说:“不远,翻过这个山坡就是。”杨老师知道这里与返程路程很远,时间很紧,她急于要去见陶山。二婶、二叔看着杨老师急切的神情,商量着带她去。杨老师起身向陶山奶奶告别,安慰了陶奶奶,把带来的礼品和陶山用过的书本放到了陶奶奶旁边,拉了拉她的手告别了陶奶奶走出了院子,陶山奶奶扶着门框站起来送杨老师。

二叔领着杨老师沿着山间小路翻过山梁,又顺着弯曲的小路走向另外一个山沟。在半山腰中看见了山沟下的石场,走下山来到了石场,石材厂的院子中堆放着雕刻成形和半成形的石头产品,这些石头雕像大小不一,有大象、狮子、华表。还没有走进石场,二叔就向场子内高声喊着:“山子--,山子--。”陶山正爬在一块高大的石块中在用铁钎子捶打着一个刚成型的狮子,听见有人喊他,他顺着声音看去,一眼看到了二叔身旁的杨老师,他麻利的从工架上下来,扔下工具,飞奔着来到杨老师面前,陶山怎么也不会想到杨老师来了。杨老师看着陶山单薄的身子上,穿着一件破旧的旧上衣,腰中用青草拧的绳子,把宽松的衣服扎的紧紧的,他的头发上、眼睑、眉毛蒙了一层白石粉,像是结了一层白霜,衣服上也沾满了石头碎粉,象个面人一样。陶山站在杨老师跟前,杨老师见他左手的食指好像砸伤用布裹着,粗粗的指头不能弯回手心,只有直直的翘着,打锤捉扦震裂的虎口上象渗出的血和石粉沾糊在手指上。陶山带着惊喜的眼神看着杨老师,一股温暖涌出说:“杨老师你怎么来了?”就掉下了眼泪。陶山从小失去母爱,母亲对陶山来说仅是一个想念,仅有的一点母爱早已淡忘。两年多的学习中,杨老师的爱,让他感到了母亲般的温暖。

杨老师四十来岁,身材修长,带着一副眼镜,人清如梅,神采中显露着知识的气质,深沉的眼神里饱含着一个母亲般的慈祥,言行举止端庄娴雅。她在多年的教学中把知识和母爱拧在了一起,象潺潺细水润入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杨老师上前抱住了陶山,抱住了她的学生,陶山也抱住了杨老师,他们两个都掉着泪。陶山怕杨老师太难过,从杨老师怀中站起来说:“杨老师你来怎么也没有捎个信,我好去接你啊。”陶山的话带着孩子的诚恳,杨老师没有回答陶山的话,摘下了眼镜用手绢擦了擦眼中的泪,又擦了擦眼镜,杨老师笑着说:“同学们想你了,我代表大家来看看你。”杨老师见到此时的陶山,心痛不已,压抑住自己的感情看着陶山,她想这年岁的孩子本应由父母供养,还坐在教室中学习,而眼前的陶山却像孤儿一样,破衣、伤痕,孤零无助。站在旁边的二叔见此情景说:“你们先聊着,我给老师找点水喝。”走开了。陶山问:“同学们都在复习吗?”杨老师说:“大家都在最后的冲刺,努力争取考个好成绩。”陶山找了一块比较干净的石头让杨老师坐下,他也坐在了老师旁边,杨老师说:“我来看看你还有回学校的学习机会吗?在你家我见到了奶奶,看到了家里情况,哎,可陶山啊,还有别的办法回学校吗?”杨老师的话似是问陶山,其实是问无奈的自己,陶山沉默了低下了头没有作声,杨老师知道,生活已不能让他有另外选择。陶山说:“杨老师,我也在想我不能这样打一辈子石头,可我现在只能这样了,我不能扔下奶奶呀,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会考虑吧。”杨老师听着陶山这坚定而又成熟的回答,说:“陶山,你不要被生活压垮,要照顾好奶奶,也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你还小,以后的路还很长,你不要放弃自己,总有一天你会有机会的。”陶山点着头听着老师的嘱咐,对杨老师说:“杨老师,你放心,什么也压不垮我,我不会消沉,我有信心用知识和努力改变自己的现实。”杨老师说:“有信心在,就会有美好的将来,命运就掌握在了你手中。你虽然不能回到学校了,但我见到你心中有了底,也放心了。”一对师生如同母子畅谈着,杨老师的爱惜交织着陶山的痛苦留在了大山中,师生的情谊象大海中的波涛,涌向高山,涌向天空。

这时有一个中年人急匆匆地走了过来,陶山看见来人站起来向杨老师介绍说:“这是我们刘场长。”杨老师向他打招呼,刘场长忙说:“我刚从外边要债回来,真不知道你来看山子。快别在外面坐着,到屋里来。”杨老师和陶山来到几间简易棚搭建的屋里,这是厂子的办公室。刘场长向杨老师介绍说:“山子是一个好孩子,真能吃苦,没多长时间雕凿技术就熟练了。”又说:“他爹在场子出的工伤,我有责任赔偿,可是赔偿款我至今没有凑上,苦了这一老一小了,我不昧良心,只要这场子买卖好转,我宁愿多给这孩子补偿点,不亏欠孩子的。”杨老师听了场长的话,象母亲呵护着孩子一样说:“孩子还小,请场子多给孩子点照顾吧。”刘场长说:“要说照顾,我不是不疼孩子,可这场子哪有轻松的活,跟石头打交道,那锤子不用真力也砸不下去呀,全是力气活。我想尽量给孩子多点补助吧,也算是我对得起他爹。”

杨老师看看时间已是过午后,她要往回赶了,大家都想留杨老师简单的吃点饭。杨老师说:“我知道来往时间紧张,我自带了午餐,边走边吃吧,不然会误了回去地最后一班车。”杨老师要走了,陶山难舍得站起来说:“杨老师,我多想留下你住两天,和你说说话,可这山沟里没有你住的地方,我也知道在这高考前的节骨眼上你离不开同学们,请杨老师给同学带个好,说我想念他们。”杨老师一杯水也没有喝,要回去了,陶山说:“杨老师这离大道还远,让二叔开上场子的拖拉机把你送到山沟口的公交站上。”杨老师不肯,陶山说:“路远不好走,我一起送你去。”杨老师同意了,二叔开了拖拉机,杨老师告辞刘场长,向山外走去。

在去往陶山家的车上芦霞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小姑娘三、四岁,扎着小辫,爸爸、妈妈领着她在山坡上采花,她在草丛中看见了一只小白兔,小姑娘扑着小白兔要去捉时,小白兔变成了一朵白云飘上了天空,她失望了,她哭了,回头要找爸爸、妈妈,可爸爸、妈妈也不见了,在山中她哭了,她四处喊着爸爸、妈妈……颠簸的山路把芦霞震醒了,她的梦也断了,车已拐进山沟的路上了,难以行走的山路窄的只能走一辆小车,司机谨慎的握着方向盘,擦着山体慢慢的向前挪。渐渐的向山上爬。

芦霞家中除了父母和弟弟外,还有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是退休教师,芦霞父母也是中学教师,芦霞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对这个聪明的孙女,爷爷、奶奶亲的几乎难以离舍。自芦霞的爸爸、妈妈知道了芦霞的详细身世,一种复杂的情绪缠绕着她,她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欢乐和甜美从她身上看不见了,家里也失去了自然和欢乐,家的生活中凝结着冷清。

芦霞就要和父母作伴去陶山家看望陶山和奶奶了,这其实就是芦霞认祖归宗。这几天她心中难以言表,身世在她心中份量很重,渴求生身父母的心、父母的爱是芦霞也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山沟有她的血缘,有她的根,有她的家,她想看见她活着的或故去的每一位亲人。她感谢现在的父母、爷爷、奶奶二十年来把自己培养成人,待她象亲生女儿和孙女一样,从没有一点外待她,也没有把她看做收养的孩子。

准备进山的前一天晚上芦霞收拾好晚筷,要回屋时,爷爷叫住了她,在客厅中,爷爷让芦霞坐在了自己对面。爷爷象对待一个外来的客人一样客气而又很郑重地和她说话,没有了以往爷孙的亲和随便。芦霞看着爷爷的表情有说不出来的滋味,眼下她好像成了外人,成了远方的来客。奶奶挪过椅子紧挨着芦霞坐下,伸手拉过孙女的手,放在了自己的身前。爷爷说:“你的身世你父母会选择适当的时候告诉你的,没有想到的是在大家没有心理准备下你知道了自己的过去,这也好,万事有缘解,这也许是该告诉你的时候了吧。”停了停,爷爷象是孙女自此就要离开这里,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家了一样的说:“明天--,明天你要回去了。”芦霞看着爷爷,她理解爷爷的心情,急切的打断爷爷的话解释说:“爷爷,我只是想回那个山里去看看,我不会离开你们。”奶奶看着芦霞也强忍悲痛安慰着孙女:“别急,孩子,不是怕你走,是怕这事说不开窝在你心里,伤了身体。”芦霞点了点头。爷爷接着说:“我与你父母谈过了,去留由你选择,你要走,他们没有权利强留你,应该把你还给你亲生父母,还给你原本你的家。”爷爷叹了口气又说:“你亲生父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你送给我们,那也是为你选择生存的一种爱,你不能怨恨他们。”芦霞掉着泪听着爷爷的话。爷爷说:“从此不管你在哪里,这两个家已经连成了一个家,我们爱你,爱你的亲生奶奶,也爱陶山。”芦霞听着爷爷的话已经哽咽了,奶奶侧抱着芦霞,为她擦着眼泪。芦霞镇静了一下说:“这个家对我有养育之恩,山里的家对我有生育恩。都是我的亲人,我只有报答,我对哪个家都不能舍弃,对哪一个亲人都不能忘掉,是两家的大爱养育了我。”爷爷、奶奶听了芦霞的话知道孙女内心是开阔的、敞亮的,特别是芦霞的几句话去掉了爷爷割舍的难受。芦霞在奶奶怀里抽泣着。过了一会儿,爷爷看着哭泣的芦霞说:“哎,恭喜你啊,你不仅找到了另一个家,还在寻找恋人中,找到了一个亲哥哥,这是天下奇缘,你真幸福呀。”芦霞听了爷爷这句话,知道是安慰自己,破涕为笑,从奶奶怀里做起来说:“爷爷,你羞,你不准这样说了。”爷爷笑了,应和着:“好,好,不说了,不说了。”芦霞不哭了,可她又偎依在奶奶的身上。

在陶山家的院外边山坡上,乡亲聚集着。村里人知道二十年前送了人家的山子妹妹要回来了,十几户的小村象过年一样喜庆。陶奶奶换洗了干净平整的斜襟上衣,穿上了一件很少穿的新裤子,绑腿打裹的很规整。拄着拐棍,站在院门口的山坡上,她等着,等着自己的亲孙女,她面向山下凝神的听着,她想听见山下的动静,她想听见呼唤奶奶的孙女。陶奶奶象雕像一样站在那里,等着,盼着,没有人能把她劝回去,也没有人忍心打扰陶奶奶的盼望孙女的心。陶山和乡亲们扶着奶奶,一群人簇拥在奶奶身旁、身后,都向山下看着、望着。

芦霞和她父母来了,乡亲们热情的接了过去。芦霞看到了坡上门边站着陶山,看到了陶山搀扶着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她明白这是自己的亲奶奶,她忍不住激动,把手中的东西递给了爸爸,叫了一声奶奶,扑了过去,双手抱着奶奶哭了起来。奶奶双手抱着芦霞,嘴里说道:“孩子,苦命的孩子,你回来了。”周围的人从沉浸的欢喜中被这祖孙相见场景感染了,人们也陪着掉下了眼泪。芦霞哭得伤心,她哭向这里的山、哭向这里的人、哭向故去的爷爷和父母。

陶山认识芦霞的父母,他没有顾及奶奶与芦霞,而是走上前去,迎接芦霞的父母,微笑着向他们问好。乡亲们把芦霞劝住了,大家陪着芦霞一家走进院中。

石材厂实在支撑不住了,生产的产品没有销售市场,卖出的产品又收不回货款。这半年刘场长跑断了腿,要回了有限的欠款,停工这天刘场长把工人们叫到了一起给大家结了一小部分欠下的工资,最后拿着三万元要发给陶山,刘场长向大家解释说:“大家知道这孩子的日子是怎样过的,所以我把这三万元先付给陶山,请大家理解。”这些人与陶山父亲在一块上过班,是陶山的长辈,很同情陶山这个孩子,对刘场长的做法没有人反对。陶山听了刘场长的话没有接这个钱,反而对刘场长说:“场子现在在难处,叔叔伯伯们也不容易,我在这个时候不能全拿走这些钱,我和大家一样按份发给我吧。”刘场长再三给他,陶山还是未接。陶山的宽容情理,感动了大家。

工人要散了,刘场长叫住陶山说:“孩子,对不住你了,我到现在不能补欠你父亲的工伤费,又欠了你的工资,心中一直很难过。我给你找了个活,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的表弟开了个瓷彩公司,我打听着给你介绍了一个锅炉工,你别嫌累,场子不行了,你先烧一冬锅炉吧,明春再找合适的活,给你联系好了,如果你想去,这三、五天就过去。”陶山感谢刘场长还结记着自己,他还小,又没有其他关系选择挣钱的门路,就答应了。

陶山回了家,把石材厂的情况和奶奶说了,又把去省城打工的想法告诉了奶奶。奶奶听了陶山的话,明白山沟里再也没有挣钱吃饭的地方了。孙子要带着自己这么一个瞎婆子出去打工,心里很难过。奶奶叹了一声,再也没有说话,整整一天也没有吃饭,也没有言语。她心里不想离开这个穷地方,不愿让孙子背着她这么大的累赘去闯荡。可他知道,不跟孙子走,孙子这一辈子就窝在这山沟里,只能种这一点点山地了。奶奶也明白孙子的心境大,只有走出山沟,孙子才能有出息。奶奶心疼的要哭,可她没有哭,她不能再哭,她不想让哭声再给发愁的孙子增加难受了。

奶奶想了两天愁了两天,陶山看着奶奶不吃不语,知道奶奶心中在割舍中着急,他没有再催奶奶。这天晚上,奶奶突然问陶山说:“咱什么时候下山呢?”陶山听着奶奶的问话,知道奶奶想开了,也知道奶奶说这话时心中是流着泪的,知道不情愿的走出去是为了自己。陶山说:“奶奶,咱不着急。”奶奶反催说:“早点去吧,在城里找个活哪能那么容易,咱别丢了差事。”陶山心里早就想走,对着奶奶他没有强扭着办,他耐心地等着奶奶转过了弯。

陶山把家里养的几只鸡和房子托付给了邻居二婶,又交代二婶说,山沟里来了收麻绳的贩子,把房檐下搓的麻绳卖了。奶奶对二婶和乡亲们又说:“我有一天断了气,孙子还把我背回来,埋在这山里还和你们做邻居。”奶奶说着这些话,是想这一走,再也没有准备着活着回来。陶山打整了简单的行李,二叔用小拉车帮忙把奶奶和陶山送到了山口的公路边,二叔回去了,陶山背着奶奶,拖着行李,坐了公交车去省城打工。

陶山来到了省城的一家瓷彩公司,当了烧锅炉的工人,陶山和奶奶在公司附近租住了民房,象往常一样陶山边打工边照顾奶奶,陶山当司炉工,烧着取暖的大锅炉和员工们饮用水的小茶炉。烧锅炉是很脏很累的活,可对于陶山来说他没有办法找到更合适的工作,他珍惜这份工作,不怕脏和累,尽心把这份工作干好。他想这不仅是为了生活,也是他的本份。陶山烧的茶炉水总是开着,自己累一点也不愿让员工们喝温水。他烧的锅炉使车间和工作室内保持着恒温,人们从没有感到忽冷忽热。只要是他在班上,那台粗重的大锅炉操作面上没有一点尘灰,锅炉的每个手柄上都擦的干净明亮,车间内从不见煤灰飞扬。每月公司核算都是陶山的班组用煤用电量最低。

瓷彩公司是设计绘制瓷器图案的公司,产品销往香港、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公司里有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都是专业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绘制的图案栩栩如生,五彩缤纷,他们用自己的手设计出了每个人的想象。陶山羡慕着这些在敞亮的工作室内的同龄人,下决心要自修一门美术专业课程,他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有一天象他们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陶山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书,他用学习的信念铸造着自己,用学习的信念铺设着自己的未来。公司的人们在进进出出中看见在岗位上的陶山总是手不离书,人们的印象中这个年轻人总是和书在一起。

春节前芦霞回来歇假,去看望奶奶和哥哥。她看到哥哥上班和租住的房子虽不很远,可上班还要步行个把小时左右。哥哥为了负担奶奶,自己一人顶两个班烧锅炉,看着哥哥又黑又瘦的身体,她很难过。芦霞告诉了哥哥,爸爸妈妈打算把奶奶接到她家照看,让哥哥生活轻松一点。陶山听了芦霞的话谢绝了芦霞父母的好意,对妹妹说:“奶奶越来越累人了,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再说奶奶在自己身边也更放心一些。“芦霞爸爸想给陶山另找一份轻松的工作,陶山没有答应,他说我这里烧锅炉和这里的同龄人在一起,看着他们我也充满了激情。我想借烧锅炉的机会,能在公司学习和熟悉这门瓷彩学问,这样虽然累点、脏点,也算是为我免费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地方。芦霞知道了哥哥的心思,没有勉强哥哥。

假期结束时,芦霞要回学校了。来和奶奶哥哥告别,芦霞说按爸妈的要求要给奶奶留点钱用,陶山笑着对妹妹说:“我挣的钱够用,不用大家接济,谢谢叔叔阿姨的惦记。”说话中反而拿出了厚厚的一沓钱递给妹妹说:“这是给你准备的几千块钱,你在京城上学花费大,时不时买点好吃的吧,买件好衣服穿。”妹妹没想到哥哥没接自己的钱,反而要给自己钱,心情很激动。她知道哥哥挣钱除了生活,还要时不时的给奶奶看病用钱,她知道哥哥啃着馒头和咸菜加班,省吃俭用才有了这些积蓄,哥哥能省下这些钱不知吃了多少苦。芦霞抑制不住对哥哥的感激,哭着抱住了哥哥。陶山安慰着妹妹,对着拒绝接钱的妹妹,硬是把钱塞到了他的包内。

第二年春天锅炉停烧了,公司也把煤茶炉改用为电茶炉,陶山正四周打听找着下一份工作。停炉的这天下午,陶山最后把车间打扫干净,脱下了工作服要走时,公司的李经理要见他。在这半年中他见过李经理,但没有和李经理有过多的接触,在他心目中,那是很仰望的人。他不知道李经理找他有什么事,来到李经理办公室。李经理见了陶山非常客气,主动和陶山握手。李经理近四十岁,大学美术毕业,先是给别人打工,后来自己闯荡,几经风雨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李经理对陶山说:“我了解了你的情况,你任劳任怨的精神折服了公司的人,在你身上大家看到了勤劳和诚实。不仅大家佩服你,我对你也很佩服。”陶山没有想到一个公司的老总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诚恳地说:“这是我应该干好的。”“是啊,我也在平时观察你,勤快、好学、诚实,你身上有一种很积极向上的能量,有一种难得的精神。”陶山说:“李总,你高看我了。”李总说:“我察觉到了你喜欢这个公司,热爱瓷彩这门学问,也知道你在自修美术专业,公司想留下你。”陶山听到要把自己留下,他心里很高兴,他确实留恋这里,他喜欢这里一群活跃的年轻人,他不想因工作变动而中断了他学习美术的希望。

李经理决心留下和启用陶山是费了心思权衡的,他知道这几年过热的瓷彩市场已经冷了下来,企业可能面临着新的选择。李经理想成立一个市场调研部,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为公司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他在选择公司调研部人员时,把公司所有人都过筛子一样,筛了几遍,公司的人确实是有专业技术特长,可这些人员的眼光没有超出专业本身,没有发展的思考。他想到了陶山这个年轻人,李经理从人们的好评中观察陶山,思考陶山。陶山虽是外行人,不懂瓷器彩绘的专业,但这个年轻人有着追求全新的性格。李经理严肃的和陶山说:“公司成立了一个市场调研部,想让你负责,这个调研部是公司的参谋,事关公司的发展方向,关乎着大家的将来,所以把这份工作委托给你,也把信任和责任交给你 。”听着李经理的话,特别这最后几句,他一下子感觉到自己的责任,他感谢李经理对自己如此信任。李经理又让公司把库房旁两间小屋打扫干净,让他和奶奶住在公司里,便于陶山工作。

陶山上任了,他慢慢地进入了角色,融入到了公司中,他开始收集着公司这几年成品销售数量、产品类型、产品规格、风格等资料。他在收集公司的销售资料的同时,打开了眼界,对国际市场、港澳市场的销售数据,不同产品在不同地域市场的占有份额,进行了广泛、细致的收集,也对同行业其他公司经营销售动态也纳入了研究范围。

  叶蓁高中毕业考入了美术学院,经过大学学习,就要开始实习了,她联系了省城一家丝绸服装公司,过几天要上班了。这天下午抽时间去看望杨老师。叶蓁短衫长裙,身段修俏,眉宇中透着灵性,一副眼镜更使人看着文静和与人不同的气质。叶蓁在高中是班干部,她自然和陶山接触的多一些,在高中两年多的学习中,她很敬慕陶山,陶山的大气和宽厚影响着她,在她心中已暗自将陶山作为自己选择男友的标准。她知道芦霞倾爱他时,叶蓁为他们一对祝愿,便从爱中退了出来,后来陶山与芦霞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芦霞从恋人变成了陶山的亲妹妹,叶蓁再为他们感动和高兴。此时叶蓁的爱从内心又油然而起,叶蓁每次和芦霞通话交流时都有意的捎上一句对陶山的问候,这几年她愿意听到陶山的消息。叶蓁到家里去拜访杨老师,杨老师亲切地接待着叶蓁,两人还没坐稳,刘场长突然闯到了刘老师家。杨老师两、三年前在石材厂和刘场长只见过一面,对他到家里来感到意外,在开门时还没有认出他,刘场长自我提醒和介绍后,杨老师才看清了是刘场长。杨老师把他让进屋,给他介绍了旁边的叶蓁,刘场长坐下把一个黑旧提包放在沙发旁,还没有等杨老师倒上水,刘场长就直率的说:“杨老师打扰你了,好不容易打听到你家,别介意,我也是没办法才想到求助你的。”杨老师不明白他说话的意思。刘场长就把厂子倒闭后给陶山钱的过程给杨老师说了一遍,接着说:“我今年又凑了点钱,要给陶山,怕给钱时他不要,你知道这孩子很厚道,所以想只有你能做主替陶山接了这笔款。陶山一个刚长大的孩子背着一个瞎奶奶到处打工,我不还上人家陶山这个钱,我心不安啊。”刘场长没有喘气一席话从心倾出,急切真诚。杨老师这才听明白了刘场长找上门的目的,杨老师看着刘场长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她认为刘场长是真心还陶山钱,不接钱刘场长内心也会受折磨。杨老师略思片刻说:“我替陶山暂收下,也替陶山谢谢你,如果陶山不要我再还给你。”刘场长见杨老师替陶山收下钱,连忙说:“行行。”紧接着把几万元现金从黑旧的书包中拿出来递给了杨老师,这时他才端起了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杨老师给他再蓄水时,刘场长挡住了说:“不喝了,你接了钱,我心中去了一个大亏欠,你有客人在,我先走了。“起身要走,杨老师说:“我替陶山给你写个收条。”刘场长一面起身一面说:“我信得过你们,以后再补吧。”杨老师把刘场长送到楼门口,刘场长风风火火的来,又风风火火的走了。

刘场长虽然走了,可陶山成了杨老师和叶蓁的话题。陶山的为人让杨老师和叶蓁都很感动。叶蓁本来的心思就牵挂着陶山,今天亲眼看见刘场长还钱这件事,她对陶山心中更加热乎乎的。杨老师心里知道叶蓁对陶山有好感,这是在她去看失学陶山的时侯察觉到的。当年叶蓁把陶山留在学校的书本收拾的整整齐齐,托杨老师给陶山捎回去一闪间,杨老师感觉到了一个女生对一个男生的细心和认真。叶蓁在向杨老师打问陶山情况时,杨老师打好了主意,要促一下他们的关系。杨老师对着叶蓁的打问笑着说:“你想知道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呀?”叶蓁觉察到杨老师猜测到了自己心里的秘密,她脸泛起了红晕,不好意思的回过了头。杨老师说:“你们长大了,应该考虑长大的事了。”又说:“陶山在一家瓷彩公司上班,你到省城去见见他吧,也代我问个好,顺便把刘厂长还的这笔钱捎过去吧,告诉陶山,老师替他做主收下了钱,不要责怪老师,不要再推托了。”杨老师把钱用纸重新包好给了叶蓁,叶蓁没有推辞,接过了杨老师的委托。

叶蓁到省城先解除了与丝绸服装设计公司实习合同,直奔陶山的瓷彩公司,她想把实习单位选在瓷彩公司,想选在陶山的身边。叶蓁来到瓷彩公司做了登记向陶山办公室走去。陶山正在办公室整理市场资料。有人敲门,陶山以为是公司员工,说了一声:“请进。”叶蓁在门外就听到了那熟悉的声音,高兴的心情冲撞着盼望。她推门进来,见陶山伏在桌前忙着,叶蓁看见陶山还是那种朴实和任劳的神态。她原地站在门口没吱声,此时的叶蓁已不是高中时的模样,叶蓁站在那里看着,是用心欣赏着陶山,爱意汇集在了她温柔的目光中,洒向正在忙碌的陶山。陶山知道有人进来可没有说话,抬起了头,见一个人站着,正要问时,猛然看清了,这不是同学叶蓁吗?叶蓁此时笑了。陶山问:“是你?怎么来这里了?”叶蓁说:“大学毕业要实习了,杨老师把我推荐到这家公司实习。”陶山:“你见到杨老师了,她可好?”“杨老师让我问你好,问你奶奶好。”“谢谢杨老师了。”叶蓁进来坐在椅子上,看了看满屋子资料堆积在桌子上、沙发上。问:“听说你在自修美术专业。”“我没有读大学,没有底子,我想为自己找一条出路。”又说:“我刚才没有认出你来。”叶蓁说:“因为你变了能认出我来吗?”:“你这逻辑,我变了,反而认不出你来了。”叶蓁接过陶山送过的水杯,这时叶蓁几乎零距离的看到时问没有见到陶山,她的心怦怦地跳着,俏皮地说:“有的人自己心变了,看人就是变了的。”陶山带有恭维地答道:“大学生呀,说得话多有哲理!”叶蓁娇羞地笑了。停了停叶蓁问:“毕业时杨老师给你捎回去的书你收到了吗?”陶山说:“收到了,杨老师说是你打整好的。”“在书中见到了什么吗?”“书中夹着两只青色的梧桐叶,我纳闷不知道这是谁放进去的,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叶蓁含羞着说:“我也不知道谁放的,听说那是一个典故,说到这里叶蓁没有再向下说。她拿过身边的包,对陶山说:“这是石材厂刘场长找到杨老师还给你的钱,杨老师替你做主收下了,让我转交给你,杨老师说如果再辞让不收会使别人内疚的。”陶山听了杨老师让转过来的话,接了钱说到谢谢杨老师,也谢谢你辛苦了,俩人说的那么惬意,说的话题中又带着一种微妙。

叶蓁和瓷彩厂签订了实习合同,分在了设计室实习。几个月来工作之余她为陶山辅导着美术专业课程,陶山全身心的学习,再有叶蓁专一的辅导讲课,他的进步很快。

这天周末,两人约好去参观一个大型丝绸设计展销发布会,他们想借鉴丝绸设计的理念,启发自己的想象,寻求引入瓷彩花型设计灵感。两人安顿好了奶奶从公司向展览馆走去,俩人没有坐公交车,沿着宽阔的马路相伴而行。他们走在人行道上,路旁高低起伏的绿化林树带中,芳草青青。星星点点的粉花、红花开在绿茵茵的草坪中间,上下翻飞的蝴蝶扇动着斑斓的翅膀从这朵花上飞上另一朵花,路边的石榴树枝茂叶繁,掉落的花蒂下依稀看到了石榴的雏形。叶蓁在与陶山并行中挽住了陶山的手臂,她斜倚着陶山在人群中向前走。陶山迈着憨实的脚步,和着微风同行。叶蓁问陶山,“你知道‘眉州衣娘’的典故吗?”陶山说:“没有这个典故吧。”“怎么没有?我讲给你听。”叶蓁抢白着说,陶山微笑着看了叶蓁一眼,没有说话。叶蓁边走边讲:“在北宋年间,苏轼还没有出山时,在眉州老家读书。隔路相望的不远处有一家浆洗衣店,人们都称眉家衣店,眉州城内官府和大户人家真丝锦绸都在这里浆洗整理,这家有一个小姑娘,十二、三岁,父母唤她妮子,因为这家姓眉,街坊邻居都叫她眉家妮子。浆衣店离苏轼家不远,苏家浆洗过的衣物都有眉家妮子送去。眉家妮子每送衣物,都能在苏家大院的西厅中听到传出来的读书声。她听着读书声十分好奇,于是送衣物都站在西厅书屋旁等人来接,眉家妮子是边等着苏家接衣物边听读书。一次苏轼从西厅出来,见一个姑娘双手捧着洗净的衣物站在窗外等人来接,苏轼上前去,看这个小姑娘稚气漂亮,梨花含露,虽未长大,却有玉竹挺立之姿。苏轼问她话时,她含笑未答,一双明亮的眼睛似把要说的话告诉了你。苏轼被眉家妮子迷住了,他接过衣物,小姑娘问道:”我能跟你学字吗?“苏轼没想到她说出这么大胆的话,很是喜欢。爽快的答道:”行啊,你下次来我教你读书认字。”眉家妮子递过了衣服,非常高兴道了谢走了。

再送衣物时,苏轼送给了眉家妮子一本《初识认字》。此后,眉家妮子学了很多字,记住了很多诗词。两人在来往中有了好感。

那年大考期到,苏轼要进京求名,一天傍晚掌灯时分,苏轼与妮子在江边告别,苏轼见江心有一行船已点上了灯笼,苏轼伫望着吟道:“千帆过,灯笼红,斜照船头别思。云雾薄,细雨寒,江河万重山。”眉家妮子接着续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默默滴到天明。”苏轼听完眉家妮子填的下阕,如早已打好的稿子般信手拈来,更知这妮子灵性不凡。说:”吟的真美,亏你是个妮子,如是男子我定和你结为金兰。”眉家妮子说:”亏你是个男子,如是妮子我定和结为鲛绡之蜜。“此时江边细雨,夜色已沉,眉家妮子走到江边梧桐树下伸手从梧桐树上摘下两片青嫩生机的绿色叶子,拿过苏郎手中的书夹在了中间,又回过身去,抬手用力扽下一丝青发,与梧桐叶夹在了书中。眉家妮子把夹着梧桐叶和青丝的书还给苏郎。叶蓁讲到这里,陶山明白了叶蓁当年送梧桐叶的心意了。陶山说:“听得倒是挺美,可是你杜撰的吧。王弗与东坡十几岁结发,可有眉家妮子的典故?”叶蓁说:“读书圣人都是呆鸡笨猪,看了经史子集,就认为这些书写尽了天下事,岂不知故事多着呢。”陶山笑着对叶蓁说:“好一个不读书之人,后来呢?”“后来,后来苏轼中榜还未封名,其母去世,又回来守孝。眉家妮子见苏郎守三年丧期,何能谈论婚嫁,再后来,又进京中榜,不道两年,他父亲去世,苏家二兄弟又扶柩回乡安葬。眉家父母见妮子已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她嫁了乡间。”叶蓁说完,陶山说:“你的典故可有佐证?“叶蓁说:”当然有啊,苏轼被贬黄州,妻亡子外,几间草屋,衣寒食缺,想起眉家妮子填了一首卜算子,了却思念: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你听这词、这句、这神不是怀念眉家妮子吗?“陶山说:“美,真是读书圣人。”叶蓁立等明白陶山是借自己的话戏笑自己是“呆鸡笨猪”,还回去说:“我是圣人读书,你才是读书圣人呢!“还要说时,一个卖花的小姑娘站在二人的前面,礼貌的说:“大哥哥、大姐姐,买枝花吧。”二人停住脚步,叶蓁半躬下身说:“小妹妹,谢谢,我们今天有事,带着花不合适,改天吧。”小姑娘认真地说:“买一枝吧,买了你们会更幸福的,这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花。”叶蓁看着灵巧的小姑娘问:“多远呢?”小姑娘说:“从唐朝来的,是杨贵妃种的。”二人笑了,这小姑娘真会编故事。陶山买了一枝送给叶蓁,陶山却对着叶蓁说:“你看一会儿的功夫我这有了宋朝的眉娘,这又来了一个唐朝的贵妃。”叶蓁娇嗔地说:“呸,这只有眉家衣娘。”陶山说:“这才是真故事呢,这儿故事是读书人读不到的。“叶蓁笑了。

经过了近半年的市场调研,陶山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理念完成了报告,他把报告送给了李经理。李经理从报告中看到了陶山投入的心血与认真的态度,他没有看错陶山,也没有用错陶山。分析报告提出的产品向文化内涵性方向发的建议,李经理很赞同。李经理也感觉到了传统产品的需求心理已经饱和,只有新的消费新颖点,才能占领市场的可能,在这一点上李经理和陶山想的是一致的。李经理坚定了向文化性产品开发信心,发展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赢得市场。

陶山的报告形成过程一直都有叶蓁帮助,叶蓁佩服陶山在短时间内写出了很内行的报告。她对陶山提出的开发设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的意见投入了很大的兴趣,她默默地设计出了一套用于工艺品图案的红楼故事彩样。她的设计借鉴于传统绘画之美而又不拘于传统古朴,运用新技术而又不失古典之技艺。她绘出了很多彩样,都包含着文化性,尤其十二幅《红楼梦》彩样更为突出,叶蓁把设计的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春省亲,妙玉烹茶、晴雯补裘、平儿理政、湘云醉卧等瓷彩图样,给陶山参考时,陶山看着这彩样设计、真是美轮美奂,一个个人物,发髻风摇,衣裙飘动,似如一群仙子仕女走到你跟前,传神入美。陶山在欣赏中赞不绝口,这彩样太有传导性和感染力了。叶蓁听着陶山的称赞,成功的心中包含着别样的美甜。陶山立等给李经理看,李经理决定作为系列产品去开发。

又是一年的春天,陶山成了公司的副经理,他与奶奶也搬进了城里。他在叶蓁的辅导下拿到了美术本科证书,两个人也收获了爱情。离开山沟几年,陶山的奶奶想家,要回家看看,她想让陶山的爷爷、爹娘知道,让山沟的人知道,陶山出息了,陶山有媳妇了。

 陶山答应了奶奶,他回去也是有着更新的发展想法。他想找到刘厂长和刘厂长共同在山沟开个瓷器制造厂。陶山了解山沟中轱辘河沟岸边的泥是上好的原质土,能烧制出上品的瓷器,他想通过公司的帮助把山沟沉睡的泥土变为金子,变成山沟人的幸福,让山沟的乡亲走向富裕。他有信心把瓷彩公司的设计、绘制、制瓷发展成为一体,把公司发展的更大。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形象突出, 细腻感人, 意境优美, 画面感强
本文作者权利: 可申请一等奖证书, 可在网站上免费推广, 可免费申领获奖证书, 可免费申领本网特约作者证书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岁月无殇
浅说《红楼梦》的老庄思想
长乐门赋
上一条信息:今夜的灯光分外明亮 下一条信息:用“两学一做”增色人生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