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屈原投江”与“名人之死”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唐新华 发表时间:〖 2016/6/8 浏览人数:〖 481955

——端午杂感

    万水千山“粽”是情,
    糖馅肉馅啥都行,
    糯米粘着红枣香,
    粽叶包着爱国情,
    鸡蛋伴着艾叶煮,
    龙舟招幡邀魂灵。
    一年一度水暖时,又是端午粽飘香!让人不由地再一次想起屈原,想起他的绝笔史唱,以及汨罗江畔那纵身一跃的孤愤身影,还有历史上诸多名人的死!
    古有五月五日也投江的伍子胥、曹娥,近有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历史上自杀的名人很多,自刎在乌江畔的项羽,西方如哲学家苏格拉底、画家梵谷。还有众多自杀的作家个案:杰克·伦敦、莫泊桑、弗吉尼娅·伍尔夫、海明威、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老舍、顾城,海子等。自杀,为他們的生命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让后人在感怀追思时,多了一份惋惜与敬重。
    本文中所说的自杀,却是不同于一般的轻生和放弃生命的自残。屈原、伍子胥、曹娥也好,八女、狼牙山五壮士也好,还有西楚霸王项羽,他们的死都很悲壮,他们是在用生命向真理宣战!向世俗宣战!向浊世宣战!至洁感天地!悲壮泣鬼神!
    正如屈原感奋之言:“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乃项羽用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


    二者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随着那历史性的纵身一跃、挥刀一刎而义搏云天!
    又是一年端午时,依然满院粽飘香。令人再次慨叹同在五月五日投江的屈原、伍子胥和曹娥之死,再次感悟端午节对他们的纪念意义。
屈原之死。
    端午节的首要意义应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 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郭沫若曾评价道:“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而有人则说:“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


“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
    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
    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
    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
    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
    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
    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北宋张耒曾如此赞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虽则数语,但悲苦凄情纸面凸显。
    伟人毛泽东则在1961年秋,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
    伍子胥之死。
    端午节第二个意义应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曹娥之死。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应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 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项羽之死。
    项籍(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字羽(特别注意一下 项羽本名籍 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第一武将!人称西楚霸王。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但项羽的军队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遂率数十麾下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项羽的一生是短暂的,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 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结语:
    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等,对于全党上下都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品德?坚定信仰、毫不动摇,不正是我们应有的忠诚?忧国忧民、家国情怀,不正是我们亟待的担当?因此,端午节——推而广之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假日经济的“猎物”,更是根脉代代传承的基因。在端午节日、品尝粽香的同时,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以唐代文秀《端午》一诗作结,来表达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文笔流畅, 寓教于文, 图文并茂
本文作者权利: 可申请一等奖证书, 可在网站上免费推广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 向执行难全...
赵县法院到正定法院参观交流
正定法院:“三化机制”拓宽人大监督渠道
正定法院:“三化”牵牢党建工作“牛鼻子”
正定法院: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法官誓言...
石中院崔存利院长一行深入赞皇县对接定...
正定法院:“一乡一庭”分流“诉调”案...
上一条信息:依法严厉打击考试作弊犯罪不手软 下一条信息:守候幸福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