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雅正人格与诗化人生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包百祥 发表时间:〖 2016/3/30 浏览人数:〖 3461354

----蒲黎生散文读后

    我和蒲黎生相识是1980年上高中时,至今已三十五年了,那时我们刚17岁,毕业后他考上了西北师大政治系上学,我落榜后,在本县北边的一个乡村中学任教。假期里,我们偶尔相遇几次,简单问讯后,都因为太忙,匆匆而别,他工作之后又因潜心于工作学习,家务,回家很少,难得一见。不过我倒是在《甘肃广播电视报》、《陇南报》、《陇南》等报刊看到他写的文章,见字如见人,见文更思人,我偶尔也在报上写几篇,他也见到,算是常打照面,我将他写的文章剪下来给妻儿夸耀一番,以表同学的不凡(那时三十岁左右,虚荣心常有),记得影响最深的是《走进祁山》、《回味浆水面》。祁山是家乡的名胜古迹,南来北往的人都慕名而来,登临凭吊,在蒲兄的笔下,更是一番别致的情景,读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恢宏大气,慷慨激越,思绪跌宕,酣畅淋漓,读《走进祁山》这篇文章,我好像是在读苏东坡《赤壁怀古》一般。《回味浆水面》读起来,更令人解乏。浆水面,陇南农家最普通的面食,尤其是夏季,几乎天天离不开它,在这普通的面食中有母爱、有爱心、有力量的源泉。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学校里的马大师给他做的浆水面,表露出他的思念之情,感恩之意(马大师是学校的一名工人,打铃、烧水、做饭、看门,是他一天的工作,为学校辛勤工作了几十年,一直是临时工,拿着菲薄的待遇,学校的老师老叫他“马爸”,死后葬在学校背面的山上)。黎生是一个很感恩的人,他的出生地礼县雷坝麒麟山,是典型的陇南山村,小时候他吃过苦,懂得生活的艰辛,随后跟兄长一起就学读书,过着清苦的日子。上高中时正是1979年国家拨乱反正之时,我们都对未来充满理想和希望,经常在一起交流议论时事,读文学作品,曾经议论组建一个文学社团,由于条件不成熟,没有办成,但我们都怀揣着这一文学之火种,点燃着自己前行的路,他执著文学,勤于笔耕,有数百篇散文发表和选入各种文集之中。


    黎生的散文,最突出的是表达一个最神圣的情感“爱”。
    他“爱亲人”、“爱家乡”、“爱生命”、“爱自然”,他的爱很具体,很细腻,很广阔。
    《诗意的田园》更是对家乡的礼赞,在作者看来,麒麟山的四季是美的,“春天”的麒麟山新绿初染、山花烂漫,此情此景,让人变得朝气蓬勃,“让人的心变得透明,让希望飞得更远,让回归的亲人再也挪不开离家出走的脚步”。“夏天的麒麟山氤氲在一片槐花的浓季之中,没有灼热的暑燥之气,随之而来的是周身的清爽,秋天的麒麟山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冬天的麒麟山将一切绚丽收敛内存,湛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银白的山川,袅袅的炊烟构成一幅纤尘不染、旷远空灵、诗意无限的童话世界。在作者的眼中在笔下家乡每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可爱的、温馨的充满着浓浓的诗意,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独特别致。在寒冷的冬天,大雪封山,外事不挠,大家坐在土炕上,品尝各色菜果,饱饮自家酿制的酩淋酒,儿孙们围绕在母亲身边,享天伦之乐,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然而母亲已然离去,山水依旧,只是好梦难园,没有母亲的家园,欢乐在作者的心头似乎减去了一半,母亲不仅给了自己身体,更给了自己前行的精神动力,母亲更是自己的精神源泉。
    他写故乡的文章,《回望故乡》、《麦田的守望者》,都是令人爱不释手,心灵同感共鸣的好作品,有这么几句令我久久不能忘记,就抄在这里吧“常年久居在小山村,过着和常人一样的生活,坚守着不间断的辛劳的苦累,会让人把故乡当做一种累和负担。经年后走出小山村,才知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的无奈,完美仅是一种异想天开而已,其实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家乡和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起,吃自己喜欢的农家饭菜”。当年,我们都挣扎着,拼搏着跳出农门。现在,倒觉得“月是故乡明”呀,不知这种感情是返朴归真,还是叶落归根。抑或是某种说不清认不透的规律吧!其实黎生说的也很准确“故乡就是一个人心灵栖息的地方”。所以,故乡和每个人就难分难离,不管他是乞丐还是皇帝。
    他在书本中寻觅古人的田园,陶渊明是他首访的古贤,他尊崇陶渊明,他是这样认识陶渊明的“陶渊明恬谈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人格,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也许只有在那种很恬静,很闲适的生活里,人的心才能真正安宁祥和下来,这个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朴朴素素,真的是要去耕田读书要养家糊口,而其他文人写的田园诗是把别人的劳作当风景,而陶渊明是一个真正扛着锄头劳作的人”。这样认识陶渊明,陶先生定会引为知已的,所谓“神交古人”就是此意吧!
    他为现代人失去了土地和绿树,失去了闲庭信步的庭院惋惜,为“桃花源”胜境不再而深思,他得出了这样的答案,“真正的桃花源,它不在世外,只在人心肃静的一念之间”。对今天的都市来说田园不是土地,田园也不是别墅,田园有的时候就是一种随性和天真。只要有田园般的生存状态,自己心中就有一个诗意的田园。
    在他的神思中,时时刻刻有一种情思常在,“感受——感悟——感恩”,在《走过心灵的田园》这一篇优秀作品中时时闪现,我认为他的代表作就是这篇文章。
    作者对自然给予人类的一切是极为珍视的,他用心去感受曾经历过的山山水水,草地森林,真诚地与自然交流,感悟自然给予生命的爱抚,他深信美丽的大自然能让人的心灵净化,让人的品性得到历练,让人的人格得到提升,简单地说就是环境造就人吧!
    回想若干年前,人们曾做了多少和自然作对的傻事,毁林开荒,以粮为纲,水土流失,气候失常……沙逼人退,背井离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就得到了规律的惩罚。
    敬畏自然,呵护自然永恒常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世间正道。
    作者对自然界的雨猛风狂,艳阳高照,对立统一更是别有新见,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
    古往今来,对生命、对人生的赞叹,论述可谓多矣,我没想到黎生仅以“生命”为题的散文在《陇南日报》上发了9篇,分别是《生命的坚强》、《生命的品质》、《生命的重量》、《生命的放足》、《生命之殇》、《生命的底色》、《生命如歌》、《生命的支点》、《生命的阶梯》,写作时间从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为题的《生命坚强》开篇,至2012年8月《生命的阶梯》收尾,可称是一个独特的篇章,在他的写作历程上也可能是耀眼的一笔。
    鉴于篇幅和水平的关系就简单地评说一下。
    首篇《生命的坚强》是“5.12”大地震的产物,作者也是灾区的受难者之一,我们都亲身感受了山崩地裂、江河堵塞、房屋倒塌、骨肉死伤、惨绝人寰,亡故8万同胞的国殇之日,作为60后的我们可以说第一次罹此大难,大震之后,余震不断,有的是有家难归,有的是无家可归,此时的人们正像被毁了巢,抓走了雏鸟的大鸟一样,但是人毕竟是 “人”,“我们选择镇静,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强”,“灾难可以摧毁世上的一切,但摧毁不了一颗坚强的心,走过灾难,我们变得更加理性,变得更加坚强”,文章充满理性力量,给灾后的人们输入了充沛的正能量。
    在《生命的品质》一文中,开宗明义,人生的旅途有限,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提高生命历程的质量,让美丽的生命展示高贵的品质。文中谈到了人生的种种需求和各种社会现象,地位和财富,成功与失败,物质与精神。劝勉人们爱护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向高境界的人生奋斗!
    《生命的质量》一文,探讨的是人的生命意义,举了人所皆知的毛泽东纪念,张思德讲话中引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言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这自然是指生命的最高境界。在平凡的生命中,作者举了一个真实的小人物自己的姑姑、姑夫的事例,让我们珍惜平凡事物,珍惜身边不经意的一切,善待自己,全心全意热爱生活、工作、亲友……
    《生命的放足》一文总体说是写一年四季的出外散步、郊游、锻炼身体、放飞心情,但作者的视野是广阔的,是充满想象的诗意化的。个别的感受则是很奇特,个性化的,如在夏天散步时,冷不防碰到雷阵雨时,“狼狈”回家后引起的大笑,以及冬季坚持散步,目的是想在“行走中舒展自己的灵魂”。
    《生命之殇》则是作者亲临舟曲泥石流灾害救援现场的真实记录,作者三进舟曲送救灾生活物资,继“5•12”之后再次感受生命的脆弱渺小,在抗灾之中又再次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坚强。
    《生命的底色》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告诉我这样一个信息,人生的好习惯、好作风、好思想都是在小时打下的基础,作者将给她涂抹人生底色的功劳归之于麒麟小学,再次提醒我们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全社会普遍重视高考、高等教育,将给人类打底子,打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忽视了,确实是本末倒置了啊!
    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就连农村的学生也不知道粮食那来的,一些大人也奢侈浪费,懒惰浮华,粗野无礼,不懂孝道,能让下一代知书达礼,好学上进吗?
    《生命的支点》这篇给人启示是要想改变世界,就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就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人生要快乐就要懂得“舍得”二字,懂得帮人、让人,是幸福的事,而幸福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内心富足强大,丰富则一生快乐、幸福。
    《生命的阶梯》也可以理解成生命的高度,作者援引   丰子凯的话,人生可以看做“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作者盛赞第三种生活,最景仰的人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生活在随意之中,物我两忘,以真性情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
    他盛赞陶渊明扎根中国的土地,流连于乡村生活、弥漫着自然的气息,世俗的温情,始终标示着人性的高度,血液的纯度,审美的力度。
    慨叹苏东坡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象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赤子之心,一个经常被放逐的官员却有着最好的人缘,特别是他与野老村夫、渔樵、僧道都能交往,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无论官位高低,不管身居何处,却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的形象。说到中国的文人我们的崇拜相同,陶、苏也是我的最爱,苏轼是个有大才、有大德、有真趣、有奇志、有超大容量的游走在儒释两界的千古奇才。
    这些以“生命”为题的文章,探讨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有深远的哲理,古今中外思想大家脱俗的名言,精辟的比喻。虽曰“大”而“空”却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道人生之幽微,体人情于至细,虽有育人的功能,却无教化的姿态,语言如汩汩山泉,悦耳动听,不觉之中,颇受启迪。黎生写这些文章时,也恰逢,他由不惑之年向知天命之年迈进的阶段,故有深思熟虑生活体验,特别强的感受。可谓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时候。
    黎生作文,令我想起上高中时,祝中熹老师给我们上语文写作课时讲的一段话写文章,古人有这么一说,名之曰“凤头猪肚、豹尾”还有这么一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起句当如炮竹炸响异常,结尾当如撞钟,余音绕梁”。看来黎生是记下、学会了。
    黎生写的文章,我看的不是很多,随便就看到的评说,可能是摸象而己。写出来还一下自己的心愿罢了,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大量的阅读,写作是不容易的,此间甘苦,只有自知,同行理解,我在文尾愿借吕坤之言,男儿八景相赠。
    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转乾坤之手,盘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
    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黎生体健,笔健,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感染力强
本文作者权利: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雅正人格与诗化人生
上一条信息:养花记 下一条信息:我的父亲母亲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