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我的父亲母亲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蒲黎生 发表时间:〖 2016/3/29 浏览人数:〖 3221507

    我常想家到底是什么?在冰心的散文中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已经快成为世纪老人的她,在梦中的徘徊里,也总是走回童年的家。我想童年的家的印象,也许就是人们一生难以割舍的最后的栖息地。家的概念和贫富无关,和房子无关,它只和你生命的记忆、生命的感觉有关。我记忆的家应该是一个青堂瓦舍构建的四合院,那里居住着我的父亲母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然而造化捉弄人,我的父亲英年早逝,我的母亲面对不期而遇的苦难,用一生的精力去经营这个家。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每个人都想度过开心快乐的童年,每个人都想得到无忧无虑生活而远离苦难。但根植于记忆里的是我对父亲遥不可及的思念和对母亲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的顾盼心酸。人的感觉有时候只能属于自己,所以人需要一个家或者叫做房子的地方去固守自己和安放自己。而这个家是与众不同的只属于自己,只能是自己寻求精神归宿的地方。
    我对父亲的记忆处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欲想形成完整的画面却存留于脑海里的只是几个支离破碎的片段。这大概缘于父亲去世时,我年纪幼小没有完全记住和父亲在一起度过的日子。但我内心渴望和父亲永远在一起的愿望从来也没有消减过,随着年龄逐渐长大,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我懂事以后,求学的艰难,生活的困顿,孤独的无助,加剧了我对父亲的思念。曾多少次假设如果父亲没有去世,我们这个家是一个什么样子。那应该是父母双双健在,老人家儿孙满堂,青堂瓦舍合围的四合院里其乐融融。牛羊满圈,骡马成群,鸡犬相闻,厨房里炊烟袅袅,浓郁的饭香随之飘散到每个角落,儿孙们围绕在父母身边共享天伦之乐,父母在这安宁祥和、温暖舒适的亲情陪伴下安度晚年。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愿望,一种脱离现实的臆想。当年父亲突然辞世,把这么一大家子男女老少撂给了母亲,母亲措不及防地承担起轰然倒塌的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粥一饭,一丝一缕,孤儿寡母老的老少的少,都要生活下去,母亲不知掉下了多少眼泪,饱尝了多少辛酸,看惯了多少世态炎凉,跨过了多少沟沟坎坎,将自己的儿女终于拉扯长大成人。然而当日子甘甜如饴,家道昌盛,前程似锦时,我的母亲却磕然而逝。母亲在世时,无论儿女离家多远,家居何处,逢年过节儿孙们都能如期返乡与母亲团聚。母亲健在才有一个完整的家,家就是一块巨大的磁场,它无形的引力将儿孙们的心凝聚到一起了。母亲离世后,这个家变得松散了,兄弟姐妹天各一方,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虽然我们之间相处得很和睦很融洽,走到哪个兄弟姐妹家就像回到了家里,的确是处处有家处处家,但心里总是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客人而已,再不像母亲健在时的那样随心惬意。常常想念母亲在世时的时光和母亲带领我们走过的日子。真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越来越想念我的母亲,我的孩子成家立业后更加聚了我的这份念想。


    父亲留于我心的是一种焦急的等待和急切的盼望,而这一种等待和盼望最终成为一种虚妄,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求。父亲的形象随时间的流逝在我脑海里日渐模糊,我曾拼命地回想记忆父亲的音容笑貌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父亲曾那么真实亲切地存在过,但给我的感觉确实存在于虚幻的梦境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一个失去了父亲呵护的孩子,每度过一天,每走过一步,每踏上人生的一次旅途,都要付出多少艰辛,遭受多少冷遇,倍受多少煎熬。这种想在困境中得到父爱呵护的期望落空之后,我就暗暗发誓在我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我要加倍地把父爱给予自己的孩子。这种想法影响了我日后的生活,对孩子无原则的宠爱和没有任何节制地纵容,本该由孩子做的事,父母不由分说包办代理,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久而久之给孩子造成了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和唯我独尊的任性。误导了孩子自认为家里的一切都属于自己,父母对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也从来不过问自己的父母健康与否,也很少关心家里的亲戚朋友。我意识到了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日积月累形成的陋习很难在短时间内矫枉过正。孩子也成家立业了,婚姻可以让一个人成长起来,家庭能让一个人担当起责任,生儿育女让夫妻相互疼爱,相互扶助着走向未来美好的生活。我希望孩子们经过生活的磨练变得成熟起来,他们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让、互谅、互帮、互助走过人生的驿站。珍惜现在得到的一切,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团结同事,夫妻恩爱,和睦相处,乐观向上,比翼双飞,事业有成。
    母亲真实的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实实在在地依偎在母亲的身边。我清楚地记得母亲是如何打发掉那些贫穷之年,带领着儿女迎来那金色的岁月。现在用笔抒写过去艰辛的日子只是举手之劳,而当年居家过日子却是举步维艰。一日三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为家人的生计的确是度日如年,吃穿用度没有着落母亲是彻夜难眠。那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土地还未承包到户,大集体生产队还在吃大锅饭,每家每户要靠出工记工分分粮。当时大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物质匮乏,缺衣少食。我家将近十口人但老少不齐,大哥在上天水师范,我和弟妹还都在童幼年,劳动力只有母亲和二哥三哥。没有劳动力就挣不下工分,没有工分就分不到口粮,一大家子人都等米下锅,日子的清苦可想而知。母亲生性要强宁可自己苦一些累一些,也不愿让自己的儿女受一点委屈,对不太富裕而且还处在贫困线上的人而言,最大的事就是吃穿二字了。家有粮食心里不慌,没有维持日常生活的粮食,母亲在情急之中悟出了农忙时吃稠农闲是吃稀的智慧。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每到春季母亲抽空养蚕,用蚕茧做成蚕丝,待秋冬农闲了再走村访户换回一些粮食补贴家用。当时国家给困难群众发放返销粮,小麦一斤13.5元,玉米一斤9.2元,但卖粮的钱从何而来又成了问题。母亲只能将家里的小麦粜出去,再用这些钱去买玉米,这样就能用小麦的价格买到更多的玉米来养家糊口。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就向生产队借粮,所借的粮食除了玉米还有荞麦,荞麦磨不出多少面粉,一百斤除去荞衣最多只能磨60斤面粉,虽然没有玉米出粉率高,但只要生产队能借就已经喜出望外了,但到还的时候还是要和其他粮食一样计量斤两。十几年下来家里借生产队的粮食已累计一万多斤了,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外债。我家的情况是还不清这笔外债,直到改革开放后要包产到户了,生产队要改建成村社了,这些外债折合成人民币后我二哥想办法还清了这笔负债。我就想这债当年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母亲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和煎熬,但客观上讲那些质朴的村民们是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和辛勤的汗水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人。我们做儿女的要去感恩,感谢和回馈那些当年给予我们温暖和帮助的人们。吃的问题得以缓解接下来就是穿的事了,春夏是比较好过的,有一件单衫就行了。最难熬的就是冬天了,天寒地冻,寒风刺骨,没有棉衣是过不了冬的,当时买布要用布票,称棉花要用棉花证,这些都是按人头数量发放布票棉花证的。母亲只能将票证积攒起来,给孩子们分期分批置换衣物。哥哥姐姐穿过的来年短了穿不成了就拆洗缝补后给我们小的弟弟妹妹穿。今年春节给这个孩子添置了新衣,明年给另外的孩子再换新衣,这样轮换着大家都有了新衣。我们兄弟姐妹也十分懂母亲的心思,从来不争不抢,按母亲的安排和和睦睦地生活着。在我的记忆力母亲没有一刻闲着的功夫,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又在缝补孩子们的衣服,还要给大人孩子们做布鞋。下雨天还要纺线织布,用棉花纺织的是棉布穿起来软和,用胡麻皮纺织的是麻布穿起来粗糙,母亲自己穿麻布衫,给我们穿棉布衣。看到母亲一年四季都在忙碌难得有时间歇息,我想她的心里一定很苦很累,但她能给谁去诉说呢。母亲把多少委屈,多少心酸,多少艰辛都咽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再苦再累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命苦。随着兄长们年龄的增长都该成家了,母亲张罗完他们的婚事后,将成家了的孩子分离出去,让他们居家另过,让他们的负担轻一些,让他们过得更好一些。我和弟弟妹妹几个小的孩子在母亲身边生活。闲暇时母亲也常给我讲些道理,诸如“人穷志不穷,马瘦脊梁高”,就是人要有骨气,要有做人的立场。我每到邻居家玩耍,偶遇人家有好吃的,邻居硬往我手里塞,我历来都是拒绝了事,从来不拿人家的东西。其他孩子有好玩的玩具,我也从来不眼馋。回到家里我会让大哥给我叠飞机,让二哥给我做木头手枪,让三哥给我剪风车,我和弟弟妹妹玩得同样有滋有味的。母亲还说:一家子人生活的好坏,有没有希望有没有盼头,一是看家里有没有房,二是看家里有没有粮,三是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母亲引导我去上学,我听从了母亲的教诲,背起书包上学。我的求学之路虽然艰辛,但帮母亲干农活的事距离我越来越远了,母亲不让我干任何重体力的活,只要我看书写字她就高兴。母亲曾说过:我的哥哥因家里的生计耽误了学业,但再也不能耽误我的学习了。我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一头扎进书本再也没出来过。目睹着母亲兄长那么起早贪黑,不避寒暑地在田间劳作,我心里觉得不忍心和感到亏欠他们太多。但母亲硬是不让我去干那些农活,我考试得了奖,她真是喜上眉梢,忘了劳作时的腰酸背痛,亲手擀一顿手工面条改善一下全家的生活。母亲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大概是一个母亲娇贯自己的儿子,从小见儿子小偷小摸,这位母亲夸赞儿子能干,等这儿子长大了盗窃将被关进监狱时,儿子醒悟是自己的母亲惯坏了自己,离别时恳求她母亲再给他喂一次奶,这儿子一下咬碎了他母亲的乳头。我的母亲说这就是小时候偷针,大了就要挑筋。我想这和“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对我的印象很深刻,不论在我未成年,还是在成年之后,我都坚守从来不动不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既使那东西对我特别重要,我也不动侧之心。母亲还给我讲了一个懒儿子的故事:有一个儿子平时非常懒,什么活也不干,就等着他母亲给他吃。有一次他母亲要去回娘家看望老人,担心她儿子什么也不会做,会饿死在家里,临行前就做了一个大圆圈的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让儿子饿了就吃。结果这个儿子只吃了胸前靠嘴边的,他懒得连脖子后面的烧饼都没有转到嘴边来,等他母亲回到家里时,这个儿子已经饿死在家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干什么事情就得自己动手,人要勤快不能偷懒,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多少年来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上坡自己爬,亲力亲为,不依赖别人。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我的性格,我学得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也学会了看别人的眉高眼低,也能察言观色辩别他人的变化,更能感知人间的世态炎凉。自己逐渐敏感起来,学会如何讨得老师同学的欢心,如何把身边的小伙伴拉拢过来围着自己转悠。放学回家后力所能及地去喂鸡养猪牧马,担水劈柴生火,把饭做好等待晚归的母亲。然而在求学途中我越走越远,和母亲是聚少离多。放足自己的原野,视野超出山外,只管自己往前跑,而忽略了身后注视着自己的母亲。母亲日渐老去,而自己的脚步停不下来,只顾自己往前走,离家已经很久了,蓦然回首,我的母亲已到暮年,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2008年“5.12”汶川地震,我回到故乡,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对我说人老了不中用了,地震来了跑不动了。我真的无言以对,儿女们长大成人各自忙碌去了,我们没有随时回到母亲身边照料老人家。幸好三哥和五弟常年在乡里还能照顾母亲,要不然母亲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我曾想把母亲接到我工作的地方一起生活,她老人家怕给我们添麻烦不肯去,只是推脱说城里的生活不习惯,我们接母亲的事就不了了之。这次地震后回到母亲身边,我可以多住一些时日陪母亲说说话,晒晒太阳,给母亲亲手擀一回家乡的手工面让母亲吃,母亲高兴得像孩子一般。母亲确实很老了,牙齿都掉光了,吃东西都咬不动了。只能吃稀饭或煮得很软的面条,豆奶粉可以喝,但喝得时间长了胃酸。水果蔬菜随时都能买得到,但母亲已咀嚼不动了,只能尝一下味道,肉类的食品也只能喝一点汤汁。看着年迈的母亲我不由得一阵心酸,母亲饱经风霜,尝遍了人间的苦难,当年能吃动东西的时候,却没有可供食用的食品,现在什么食品都有了,母亲却再也吃不动了。这让我们做儿女的怎么能够心安,怎么能够放心得下垂垂老去的母亲。但单位催得急我在家里不可能停留很长时间,辞别母亲我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每当想起母亲,让人难以入眠,这种想陪母亲而陪不成,想回家而回不去的纠结真叫人无可奈何。那年春节将至,我与妻子赶回去看望母亲,她老人家一直在唠叨让我们吃了年猪肉再回去,我们只得按老人家的意思办。我见母亲还算硬朗,精神气色都很正常就没当一回事,匆匆回到了单位,谁知这竟是我见母亲的最后一面。当初要知道母亲给我暗示着什么,我会陪伴在母亲身边而不可能忍心而归。但我每次回家后要离开母亲时,她老人家总是要问啥时候才能回来。时间长了,问的次数多了,我总以为老人家都会这样唠叨。让人意想不到的这是老人家希望孩子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一种诉求,可惜我们自以为是,没有读懂老人家的心思,到后来真的明白了已为时已晚让人追悔莫及。春节刚过家里打来电话说母亲不行了,我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现在不管你去做什么一切都是徒劳,一个残酷的现实告诉我,我的母亲确实不在了。不管你多么悲痛万分,不管你多么后悔莫及,不管你设计了多少假设,不争的事实是我的母亲永远离我们而去了。痛定思痛,回想我的母亲一生走过了多少坷坷坎坎,内心装了多少的苦难和辛酸,她宁可将一切苦难承担,绝不让自己的儿女受一点磨难。那么艰难的日子都熬过来了,那么难过的坎都挺过来了,我的母亲饭没吃过好饭,衣没有穿过好衣,现在日子好起来了,要什么孩子都能够办得到,然而我的母亲再也撑不住了,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了。我只能说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慈爱、最刚毅、最勇敢、最勤劳的母亲了。母亲不仅给儿女们健康的身躯,而且给了儿女们最优秀的品质。
    母亲用心血维系了一个将要散架的家,用一生的精力教会儿女如何做人。这个家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为我们遮风挡雨,避暑驱寒,我们在苦难中快乐着,在泪水中欢笑着。母亲引领着自己的孩子走出了苦难,苦难让我们成长起来。但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抹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在多少次不期而遇的苦难中,我的母亲没有得以慰藉,没有得到补偿,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忍受着人间平常苦难的普通人,一个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没有绝望的人,母亲的希望所在就是她养活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也没有拉下地长大成人了。所以我说纵然苦难真有净化作用,我也宁要幸福,经历和本能都告诉我,欢乐比忧愁更有益于身体的保养,幸福比苦难更有益于精神的健康。假如我的母亲还健在,我甘愿受尽一切磨难,让我的母亲健康幸福快乐!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文笔流畅, 感染力强, 细腻感人
本文作者权利: 可申请一等奖证书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人生的际遇
易碎的花瓶
我的父亲母亲
旅行的品格
点亮自己的心灯
上一条信息:雅正人格与诗化人生 下一条信息:我热爱预防工作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