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寨县双河镇脱贫致富带头人朱英郭
在部队,他是优秀军人,千锤万炼,保家卫国热血铸就;转业后,他是有志青年,摸打滚爬,勇立经济建设潮头;回乡后,他是扶贫尖兵,发展产业,携手村民共同致富。他就是双河镇皮坊村退役军人——朱英郭。 从军报国,热血沙场显身手 1984年1月,朱英郭出生在金寨县双河镇皮坊村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最喜欢听老爷爷们讲发生在金寨县这片红色沃土里的战斗故事,耳濡目染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想着将来长大了,自己也要扛起钢枪、上阵沙场,也就在那个时候,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念头在他的心底悄悄生了根。 2001年,怀着对军营生活的美好憧憬,带着父老乡亲的亲切嘱托,17岁的朱英郭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侦察兵。入伍后,思想政治积极向上,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刻苦学习、追求卓越,当兵第三年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党员。在军事训练中更是卯足了劲,不言苦不叫累,从严从难要求自己,不断突破、不断进步,各项训练成绩遥遥领先。由于工作出色,2003年被任命为侦察班班长,并被评为“二级技术能手”及优秀士兵,2006年被评为侦察兵“一级技术能手”,2007年被评为侦察兵专业“特级技术能手”和全面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5月,四川汶川一声响,拉响了抗震救灾的紧急号令,朱英郭所在部队受命前往救援,不辞长途跋涉,随即加入战斗,作为班长,朱英郭带头冲锋在前,发挥党员骨干模范作用。2009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投身商海,退役人生再起航 2009年12月,因为多种原因,朱英郭脱下挚爱的军装,离开了心爱的部队。退役时,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鼓励复员军人自主择业的号召,选择自主创业这个新战场。创业的方向在哪里?他拜访战友、了解市场,多方探讨分析、请教经营经验,多少个日夜,辗转反侧。 经过商酌,最终定下决心,决定从织布行业做起,多方筹措资金后,他和妻子到江苏盛泽去创业。初期,由于资金不足,市场行情不熟悉,加上人生地不熟,他的织布厂叠峦起伏。但在部队练就的军人本色促使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说:“朱英郭脑子灵活,能吃苦,不服输,是个干事的人。” 挣钱不易,诚信更不易,他从不拖欠工人工资,有一年春节,织布厂资金周转困难,他回到家里向亲朋好友筹借10多万元,按时将工资发到工人手上,宁愿自己负债,也要让工人过一个富足的新年。“我厂里的员工基本都是老乡,几十个员工,背后是几十个家庭,都不容易,过年回家都要花钱,我是一名退役军人,责任感永远在我心里。”
返乡创业,带领乡邻共致富 有一次,他和厂里工人聊起家乡的变化时,开始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家乡这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脱贫攻坚对农村产业支持力度很大,为什么不在老家大干一场,这样既能参与家乡发展,又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他又辗转反侧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思想斗争,朱英郭决定放弃已经步入正轨的织布厂,毅然选择回乡自主创业,投身“脱贫攻坚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军。 据村书记介绍:“朱英郭刚回到我们皮坊村的时候,大家都有点纳闷,放弃在盛泽当老板,回到农村能搞什么名堂呢?后来在与朱英郭的多次交谈中,才真正了解他的良苦用心——自己先创出一条路,再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才是他回乡创业的真正原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回到家乡后,朱英郭先是在县城租赁两间门面房,将乡亲们种植的中草药、农副产品收购进行销售,同时深入了解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村民们主要以种植生姜、水稻为主,比较单一,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徒有致富之心却无致富之行。如何让村民在经济上持续增收?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农村,必须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种、销结合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于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成立了中草药农业合作社,承包了50亩农田,开始带领乡亲们种植芍药、黄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使科学种植的理念深入到每家每户,并向农户提供种子、资金等,还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解决种植户销售难的问题。同时,他还特别照顾一些家庭困难、上了年纪的老人,让他们来黄精基地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两年来,2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如今,朱英郭有了进一步打算,他又开始筹措资金,准备进行中草药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乡亲们的收入。朱英郭满怀豪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役老兵,我一定要永葆军人本色,不忘初心,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我有这个决心,更有这个信心!”(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