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周文化在新时期实现“中国梦”中具有重要作用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张自强 张岐 发表时间:〖 2015/3/20 浏览人数:〖 5070626

——学习习近平同志两次“五四讲话”精神的启示

[内容提要]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头,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周文化中一些经典成语是周文化的重要内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经典成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精神是当今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国梦”中,要发挥周文化资源优势,教育青少年一代,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命脉。要从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道德水准、个人修养、综合素质,以引领社会风气,凝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而奋斗。
[关键词] 周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命脉  正能量  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专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为“2000年陕西•岐山•周文化艺术节”的题词是:“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该题词现石刻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关周原广场,已经成为岐山县周原广场的一大景观。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以“两王”、“三公”为代表的周朝先祖们,在三千多年前,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汇总。它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哲学及社会生活风俗等各个方面。笔者在学习习近平同志两次“五四讲话”精神中得到的启示:周文化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习近平同志的两次“五四讲话”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中央要求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如何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明白做人的哲理、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本职岗位上尽好职、服好务、办好事?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做出了表率。他在出任党中央总书记后的两次“五四讲话”,已经娴熟的运用传统文化给青年们提出了希望,也向全党明确的提出了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培养一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5月4日上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给广大青年提出了五点希望。其中,四次用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成语,一次用到了古诗词中的经典句。
    “第一,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在这里,他用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一成语。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第二,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在这里,他用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成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第三,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在这里,他用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成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希望青年人“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第四,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在这里,他用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古诗。它要求“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第五,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在这里,他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一成语。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5月4日在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在这次讲话中,大篇幅的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古成语、古诗词和经典故事。
    习近平同志用古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说明实现“中国梦”的艰巨性。指出“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习近平同志用古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习近平同志的这两次“五四讲话”,实质上给广大青年提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要求。也给全党提出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中汲取营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这两次“五四讲话”精神,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对习近平同志2013年“五四讲话”中古典成语的释义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5月4日上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运用古成语四句、古诗一首,解意如下。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中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为: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努力工作。
    崇:崇高;惟:由于,因为;广:广大。全句译意为: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
    据历史记载,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们一起总结周室(即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周室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其中他在教训他的“官君子”(各级官长)时要求他们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说道:你们要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能怠惰忽略。你们要知道,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
    习近平同志在这次“五四”座谈会上已是第二次应用这一成语。第一次是2013年3月17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闭幕式上讲话时就曾应用这一成语:“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这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全国人大代表、优秀青年代表的殷切期望。
    2.“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此句出自清朝袁枚的《续诗品•尚识》。箭镞:箭头。鹄:此指目标。意为: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真知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这就是说: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箭镞:弓箭;鹄:此指目标,引申为正确的方向。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他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乾隆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阳知县。此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民间,却出现了万户萧疏、悍吏横行的现状。一个沭阳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毙者不计其数”。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拿起蘸着血泪的笔抒发感慨:“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髅髑,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他以犀利的笔触,对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挞伐。他要“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因此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还严厉管束家属、下属、衙役,不准扰民害民。在讼狱处理上,据史载,他“为政,终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讼狱立判无稽留”,大案也从速结案。加上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他与耕夫、蚕妇、工匠、商贩、书生皆有交往,不但关心农事百业,还跻身市场,“关心米价问江东”,心系民生。在封建时代,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的了,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
  乾隆十年,他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他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袁枚治沭,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他当时在沭阳县衙(今沭阳县政府内)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机勃勃,其叶蓁蓁,被列为沭阳县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袁枚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诗坛性灵派三大家。他活跃诗坛40余年,有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实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传为名篇。袁枚又是乾隆、嘉庆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继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灵说。《随园诗话》及《补遗》、《续诗品》是他诗论的主要著作。《随园诗话》除阐述性灵说以外,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有评述。《续诗品》则是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韵文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苦心”。与公安派相比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指出诗并非说教的手段,而要抒写性灵。他把“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习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的追求。他并不一概地反对诗歌形式的声律藻饰、骈丽用典等讲究,只要求从属于表现性灵。袁枚的性灵说较公安派前进了一步,全面而完整,被认为是明、清性灵说的主要代表者。
    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大学》。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诫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苟:诚也。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去除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作:振作,激励。新民:“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新民”,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诗》曰”:这里的诗,是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禀受的天命。惟:助词,无意义。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商汤时刻在洗澡盆上的文字意思说:“如果能在今天洗净身上的东西,使身心清新,就应天天洗净脏东西,使身心清新,更要继续不断地每天清洗,使身体和精神焕然一新。”《康诏》里的文字是说:“激励人们弃旧图新,弃恶从善。”《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能始终做到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都竭尽全力,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其所引申出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如《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所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都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
    《礼记》作者已不可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现代解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这话即鼓舞决心告别糊涂混日子状态的人们,在一日自新的基础上,日日自新;在告别一个不良习俗的时候,不断认识到、革除掉其他不良习俗;在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养成其他的好习惯,使自已的一生无论在品行上还是业绩上不断前进。
    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干部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红红脸、出出汗、治治病”总要求,其历史渊源也正出于此。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明代诗人朱熹的《警世贤文•勤奋篇》。意为: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炼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寓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语见《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
    《汉•张紘•临困授子靖留牋》:“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这里喻为学好难如登山,而学坏易似山崩, 多用于劝勉之语。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5月4日的“五四讲话”中用到的五处古典成语、诗词,其中三处出自周文化的内容。可见,周文化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的“五四讲话”中多处运用古成语和经典诗词,其中不少内容也出自周文化的内容或源于周文化的内涵。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一一细述。

    三、从青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缺失看学习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使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和谐的方面。尤其是当今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严重冲突
 1.理想和信念追求淡化,追求享乐意识增强。
  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的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和高标准,穿衣讲派场,吃喝玩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温恭谦让等做人准则和理想人格,更多地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所侵蚀。此外,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使一些学生沉迷与虚拟世界,造成青少年个人及这个群体与整个社会现实生活的脱节。
  2.集体主义观念缺乏,无私奉献精神淡化。
  现在学校教育因受社会、家庭等方面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冲击,使教育目标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学生难教的现象层出不穷,孩子难管问题令家长头疼。许多大学生满足于眼前的享受,不思进取,因受社会普遍逐利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过分重视现实,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呈现片面化倾向。不少同学过分夸大个人价值,讲求奉献少而但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忽视对集体、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凝聚力。
    3.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唯利是图意识增强。
    在对待学习上,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较强,一心想考研深造,但过分注重学习,很少关心时政,利己主义强烈;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考入了大学,就没有了其他的追求和目标,学习懒散,有种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还有一部分人在极力弥补自己在高中时期为了考大学所失去的“快乐时光”,学习动力不足,“崇官”、“崇商”、“崇富”的意识日趋增强。
    在这里,我们想举一个例子:
    据“中国青年在线”记者报道:2014年9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步走上主席台。他站着用35分钟,作完了《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作完了报告。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专门搬来了凳子让他做,他没有坐。工作人员就守候在它身边,以防不测。此情此景让与会的不少人为之动容。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子上睡觉。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的6000多名研究生。
    吴老上一次站在这里是在2012年初,他从时任中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国家大红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从此,这位曾在24岁就执教于清华大学的“人民建筑师”,跻身于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行列。那次,他在台上时间也不过5分钟。
    看到这个新闻,我心里有一种非常难过的感觉。于是,我写了一篇。《请国人看看:我们的下一代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杂谈,并附吴良镛简历,谈了我的感受,发在网上,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
    (在此处,笔者再次附吴良镛简历,以飨读者。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造者。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学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学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利奖”以及美、英、法、俄等国家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1946年,24岁时执教于清华大学,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一起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深造,1950年回国。2014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生获奖颇多,著作等身。•••••••)
    4.社会公德不足,生活行为失范,竞争方式不当。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但是,自我控制力较差,因为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于强调个人行为的随意性、忽视纪律和道德的约束,少数学生基本素质较差,如不遵守公共秩序、随意损害公共财物、故意伤人、目无师长、举止轻浮等等;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需求,忽视对爱情、婚姻、家庭的义务和道德责任。
  5.诚信缺乏。
  诚信缺乏这个现象集中发生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和贷款等方面。学生抄袭作业、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期末考试甚至是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弊现象。生活中背信弃义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也不少见。
  面对当前这样的形势,我们深深感觉到,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要改变那种“崇洋迷外”、“追求时尚”的现状,应该回归经典,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在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内涵博大精深的周文化。
    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命脉。
    2013年12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2014年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教训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习近平同志在这几次的讲话中,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等四个方面,都强调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我们认为,当前应抓紧在青少年中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尤其是大学生,要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命脉重要使命。
  1.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也一直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铸造者。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2.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的思想家认为,社会乃一个集合的整体,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备强调“先义后利”,认为见到利益应该首先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继承和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的群体利益。让这种民族文化融入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在品格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儒家把“格物致知”当作道德修养的起点,这里的“格物致知”的“物”,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在日常小事中体会道德修养的真正含义。要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并培养所需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4.在校园文化中努力构建校园伦理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几十年间不断的社会变革的批判和冲刷,许多优秀的成份由于缺少辨别而遭到摧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人的道德底线已经越来越薄弱。学校要引导一种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互助互爱、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内容为中心的公德文化建设。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学校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开展以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忠诚和谐为中心内容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潜移默化,自觉完成自身道德建设。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展望未来,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历史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但是,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社会风气之先的新生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
    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命脉。要从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素质,凝聚正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奋斗!
作者简介:
张自强同志系中共陕西省岐山县委党校原副校长、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发展调研办公室特邀调研员,陕西省经济学会会员、陕西省党史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炎帝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楹联学会会员;岐山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理事、岐山县楹联学会会员理事、岐山县老年学会会员、岐山县老科协会会员。
张岐同志系“西部计划志愿者”,曾在共青团扶风县委服务,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杰出志愿者”称号。现在陕西省岐山县公安局上班。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本文作者权利: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周文化在新时期实现“中国梦”中具有重...
上一条信息:英雄平凡 如那盛开的雪莲 下一条信息:坚守心中梦想 圆梦法治中国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