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阳报 安阳市人民政府
数九寒冬,广袤的田野并没有因为冬眠的麦苗而沉寂,甘洌的清泉滋润了万亩粮田,一处处火热的水利建设场景映红了红旗渠畔,一座座白色的蔬菜大棚平添了浓浓春意,一张张喜悦的笑脸温暖了这个冬天。 回望过去的一年,我市围绕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实施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农惠农政策,在希望的田野上,写出了破解“四化”短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诗篇。
稳粮:粮仓里的高产密码
201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77.06万亩,较上年增加8.52万亩,增幅1.5%;单产381.8公斤,较上年增加4.7公斤,增幅1.2%;总产220余万吨,较上年增加5.9万吨,增幅2.8%。这是中央提出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后第一个丰收年,也是全市粮食连续十二年实现增产,在中央持续释放重农抓粮信号的背景下,我市如何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块沉甸甸的奖牌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安阳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得桂冠不易,保桂冠更难。有过几次与奖牌失之交臂的经历,让农业部门更加明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仅做到保面积、增产量显然不够,要端稳盛满中国粮的饭碗,粮食里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 自2013年麦播以来,我市先后遭遇麦播期干旱、冬春部分麦田旺长、后期病虫害、干热风等不利天气影响。市农技推广部门除了因地因苗制定对策,实行科学应变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外,还在高产创建示范片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尤其是一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吨半粮”超高产攻关田实现高产目标,辐射和带动了大面积的平衡增产,从而提高了粮食整体单产水平。据统计,去年12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28.4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增加4.4公斤,其中,安阳县瓦店乡万亩示范片单产最高达650公斤,枯燥的数据背后是我市依靠高产创建引领粮食增产方向的生动实践。 在去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上,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被列入现代农业“五大工程”之首。我市集中打造了广润坡10万亩,安阳县辛村镇、北郭乡和内黄县田氏镇5万亩,安阳县崔家桥镇、永和镇5万亩,内黄县张龙乡5万亩,内黄县二安乡、井店镇5万亩五大片区建设提升工程。全年计划建设高标准粮田30万亩,实际完成30.99万亩,建成区初步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
提质:产业集群的龙头舞动
在内黄县马上乡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顶上铺满了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投资20亿元的果蔬国际贸易城项目工地,大型机械忙碌穿梭,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光伏现代农业、果蔬国际贸易城、花卉博览园、林海生态庄园、育苗基地、樱花主题公园、安良面业总投资达38.7亿元的7个项目已落户内黄县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中原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蔬菜、瓜果将从这里走向全国。 内黄县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成为我市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去年,我市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巩固提升众品生猪、永达肉鸡、星河油脂、乐比乐红枣饮品、健丰面品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扶持壮大内黄县宋都老倔厨调味品、林州市萌发饲料等中坚型产业化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92家,其中,市级136家,较上年增加15家;省级26家,较上年增加5家。全市新推荐申报4个省级集群,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28亿元。 同时,作为农业生产要素聚集的展示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样板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全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612”计划,现代农业园区暨都市生态农业取得新突破,新(扩)建现代农业园区75个。如今,依托我市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河流、水库、湿地、林地,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精准设施农业园区、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休闲观光度假农业园区越来越多,以各类园区为节点,产业圈层分明的“半小时都市型生态农业圈”正在形成。 在去年的农业项目推介洽谈会上,我市还搭建企农、银农、科农对接平台,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共推介农业项目128个,达成意向25个,意向金额18.4亿元;签约项目38个,签约金额43.8亿元;落地项目14个,总投资46.8亿元。金融部门对我市3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授信6.88亿元。推介中国农科院、中棉所、河南省农科院等50余家科研院所的119项科研成果,科研院所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化。
转型: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
新年伊始,汤阴县宜沟镇赵窑村的赵树英喜获全国种粮大户的捷报传来。汤阴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普通煤矿工人、全国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种粮大户,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名片集中在高级工程师赵树英身上,让人感觉不可思议。赵树英深深地感慨:之所以从煤窑走进工厂,再从工厂走进大田,最终与有机农业结下不解之缘,正是由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在我市,像赵树英这样从高级工程师到全国种粮大户的变身并不是个例。曾经是建筑工地的老板,如今成了安阳县辛村镇雷高利村殿龙家庭农场主的赵玉海感触颇深,自从农业物联网开启了智慧种地模式,即便他出差在外,也能通过手机客户端查看农田的墒情、苗情,遇到农作物病虫害,还能在线请农技专家开具“处方”。“俺流转了3个村3176亩地,主要由5个家庭农场成员来种,年收入300万元,净利润90万元,谁说职业农民不赚钱?”提起变身家庭农场主的益处,赵玉海掷地有声。 目前,我市共有18位农民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从依靠土地流转迈出规模经营的第一步,到抱团闯市场的粮食专业合作社,从返乡创业投资农业的大老板,到新型经营主体为代表的家庭农场,这些“泥腿子”和“田把式”实现了华丽转身,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逐渐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据统计,去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新增10.5万亩,累计达100.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10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23家,家庭农场发展到770家,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