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564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文学 > 详细内容
古之《大学》的扩展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张国忠 发表时间:〖 2022/8/3 浏览人数:〖 54828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古之大学的发扬光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欲格其物者,先认其知;认知在广学。
那么欲格其物,乃在于认知,认知在广学。就是说你想格物,你得认识事物。所以格物再往前走,再往前推理,应该是认知,去认识知道,也就是说去广学。从书中学,从路中学,从经历中去学,去认知,去广学,去认识,知道天下的万事万物。认知事物而后,才能够冷静地坐下来去格物。想格其务必有其物,想格其物必知其物。所以格物的前面应该是认知,就是认识知道事物。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真的需要广学呀,孜孜不倦的学习,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确定,某一个人的一生,他将来怎么样,他的结局会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认知,认知是做人的最开端,认知为做人成长的第一步。
人的一辈子,他路能走多远,智识能有多深,舞台能有多大,心能有多宽,人生的作为,能做什么样的事情,完全是从认知开始,完全取决于人的认知。比方某一位人,他生来就如井底之蛙,只会坐井观天,请问他能格出什么物来?他能格出什么?他何以致知?因为他根本就不知其物。所以想要格物,必须要去广学而认知啊,认知天下事物以后,方有格物。
就好像人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就是将一只老虎拴上链子,从生来就拴上链子,它就会围着桩子转来转去。转了若干年之后,就是把链子忽然解开,它依然会围着这个桩子转,依然会躺卧在桩子旁。就是说它从生来,所经历的环境就是如此,它的认知就是如此,可见认知真的会决定人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生来他一辈子的认知,就知道怎么样的去养羊的话,其它的他什么都不学,就知道养羊,那么他这一辈子就只能去养羊,甚至还养不好羊,这都可能的,因为别的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人的一生需要去广学,从书中学,去读破万卷书。这正是古人就说过的,书中有黄金的意义。透过书本坐在家里,就可以先知道天下,然后呢,再走出去。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人生的学习,是先来读万卷书,透过读万卷书,先来从书中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然后再去走,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里路是亲身的走出去看,去实际的经历,亲身去历练。因为人若不亲自去历练的话,就不能得其精华,只能学一些表面性的文章,人唯有亲历亲尝,亲自经历,亲自饱尝了,才会得其精华。所以,人的一生,你不要怕走的路太多,也不不要怕经历的太多。从古到今,你看那成大事者,都是经历颇多,都是读书颇多,路走的颇多,人生的经历颇多的人。
人间未曾有一个未曾读过什么书,没有走过什么路,也未曾经历过什么世态炎凉的人,他后来成了大器啊,这样的人世间不会有一个。因为他不读书,不从书中学习,就不晓得古往今来。他不去走万里路,他就不晓得人生路漫漫,不晓得何为实际的现实生活。如果他不去历练,他就得不到一点的成就,所以人的一生认知就决定了其人生如何。
所以,人生的第一步,就是认知。人要认知,那么就去广学。广学而后认知,认知而后格物。就是当你是读了万卷书,了解了世间万事万物,再去走万里路,去晓得大千世界,你又历练了现实生活,得到了真正的精华,然后再坐下来格物,就是决定当弃什么,当存留什么,当选择什么,当丢弃什么?何为荣何为辱,何为对何为错,何为好何为坏,何为非何为是。格物到致知的程度,然后诚意正心,然后开始修身。

修身就是使自己真正地成为,自己内心中所认知的、所确定的那样的人品,心中所肯定地,那样美好的人品是修身。就是把自己毕生之所学,在肉身之中体现出来,为之修身。这也在表明着现实的实际的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学了知识,只是装在了肚子里,并不能够知行合一,这是人世间普遍的一个问题。学了多少知识和文化,结果没用上的,真是太普遍、太现实了。所以古往今来,特别古时候,人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就证明了,有很多人的学习,并没有学习到精华,并没有弃其糟粕,并没有使自己成为,所学的那样的人。这是因为只把知识装在了脑海之中,或者是只把知识写在了书本儿之上,而没有使自己真正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人类有许多人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的原因。
那么真正真正成功的人,那显然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用自己的身体实际的验证出来,使自己真正地照着所学的活了出来啊!那这就不得了了,这就是真正的成功啊。古往今来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是知行达到了合一之人。当王阳明将其所知和所行,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可见修身是知行合一啊,就是真正的使自己,成为了所知所学的境界,这样的人为之修身。

不过我们今天学习:认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当从王阳明的知心合一,来理解学习。就是当真正的认知,真正的格物,真正的致知。例如:有两瓶液体,一瓶是食用水,一瓶是毒药,正常人若是知道了,怎么也不会喝毒药的。再例如吴阳明剿匪:
当我们学习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应当认真的去认知,真心的去格物。为人要真学,细心的学习;为人要真知,要确实的知道;为人要真行,切合实际的去行!


在“格物”之前,应当有“认知”:
人只有认知了事物,然后才会有格物。人活一生,皆在认知当中。认知的广者,所积蓄的能量就强。人的认知有多远,他的人生路,也会走多远。人生的认知有多大,他的人生舞台,就会有多大。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活在认知当中。某个人的一生,他们是荣耀,还是羞辱!得胜,还是失败,坚强,或是孺若,事业做的大,或者是小等等,都是取决于他的认知。
他对商业认知的透,他就会在经商之中得利。反之,若是在商业方面不真认知,那么他若是经商了,亏损是自然的事。只有对敌方实力认知的透,对自己的实力认知的透,对战场形势认知的透,才会打胜仗,反之必败。人若是足不出户,目不识丁之人,不学无术的人,他就是毫无认知之人。这样的人生,就是井底之蛙。人若读书破万卷,行过万里路,读过研,读过博,争战过沙场,历练过现实生活,领过兵、带过将,做过官,经过商。那么此人的认知,到底会有多么广大?其人的实力会有多强?其身所积蓄的能量会有多强?在他的认知中,其路会有多远?其人生的舞台,会有多大?这样的人,与足不出户,不学无术,目不识丁的人,能相提并论吗?此二人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在认知!凡是此生,不在书本中去认知,又不在脚下去认知,也不在现实生活中去认知,那么其人生的结果便是:“一无所知”,一事无成啦。
王阳明是谁?就是在认知方面有更深的体会,造诣的人。以至于他教导后人当,知行合一。从王阳明平匪时,给土匪所写的信便知,王阳明真知何以为匪,何以让匪不再做匪。

一,大学之道的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人要先有此,大学之道的心志,追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追求达到大学宗旨的过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
四,追求达到大学宗旨的扩展:
(欲格其物者,先认其知。
认知在广学。
广学而后认知,认知而后物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五,结语: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谓之人类最美之道,人性最美之道,人格最美之道,社会最美之道,民族最美之道,国家最美之道。(故,此大学之道非务农之道,非经商之道,非服饰之道,非军事之道,非绘画文艺,乃人性道德之道,乃以明明德平天下之道。)
此大学之道,是要把人性最美好的德行,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此大学之道,是要借着人性美德的极致发挥,来治理国家,来平定天下,使社会,达到太平盛世。
此大学之道表明,得此大学之道者,在于此生是否止于此道。惟有将此生止于此者,心志既定了,然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就会得到成功。
而且此大学之道也表明了,人要追求此道的成长过程,就是透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追求过程,而达到成功的。
此大学之道的结论是说:无论是谁,首当其冲的事,就是都当修身。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当活的像人。
将此道发挥到极致者,非毛泽东莫属。讲修身,讲美德,讲新民,讲至善,讲平定天下,毛泽东是亲历者。

有一次一个人,夜里从外地骑摩托车回家。在路过山地时,会有恐惧的心情。因为有坟墓,也会有野兽出没。当忽然依稀看到了人间灯光时,内心马上平静了,因为就要到村落,就要到家了。与此同时,也猛然想到,那炊烟升起,那万家灯火的地方,好像是人间,是家园。但也是那里,给我留下了太多的伤痛,,,,,,。此时我纠结了,到底是应该快点跑,到家园就平安了,还是停车,住在山里更安全。这种纠结,让人泪目。这种纠结,是良心里最大的痛苦。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要做大事,求大学,以明明德而使天下平,那该是何等的伟大。使人在黑夜的深山,只要是看到的人间灯火,就看到了平安,看到了温暖,祥和,没有丝毫的纠结,那才是人间!!!
人间为什么,有的时候,有的地方,竟然成了人间地狱?人间为何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人间天堂?今天,有大作为,求大学问者,为什么不学古人,明明德于天下?还人间与人间?

作者简介:
姓名:张国忠   黑龙江省宝清县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文笔流畅
本文作者权利: 可申请重点推荐徽章, 可申请特约作者徽章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丰 碑
从诗经得:人生大智慧
古之《大学》的扩展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李煜叹
巅峰
上一条信息:牢记使命 奋进新征程 下一条信息: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细悟干部工作之道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品控技术网 TOP图标库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 秦川云 IDC主机测评 三秦人才网 陕西锦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