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罗再祥 李艳芳 三月春风暖,春耕正当时。随着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序推进,平塘县27个坝区正抢抓农时,高位谋划坝区产业发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坝区里,春耕春种正火热进行。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大面积发展商品蔬菜、食用菌、茭白、辣椒等产业,奏响了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春之声”。 连日来,在通州镇丹平坝区,香葱、仔姜种植基地负责人汪福华趁着晴好天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正组织当地群众抢抓农时,抓紧栽种香葱和仔姜。 通州镇丹平坝区是平塘县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坝区,占地面积1100多亩,一直以来都以发展传统水稻种植为主,产值较低。2020年,为充分利用丹平坝区土地资源优势,当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发展。 “为了巩固群众的收入,让他们持续增收,我们就引进了高效的农业产业来到我们这个坝区,我们整个坝区现在是流转了800多亩土地,我们把土地流转之后,大家群众拿到了流转费,又再次引导大家在这里务工,这样第一可以巩固我们脱贫攻坚不会出现返贫现象,现在我们平塘县已经脱贫了,让大家收入再一次的增高。”通州镇丹平村村支书黄太周向记者介绍坝区产业发展情况。 丹平坝区流转的800多亩土地,主要用于发展香葱和仔姜种植,其中香葱200亩,仔姜600亩,基地通过订单农业方式进行生产,主要销往贵阳等地市场,年产值约1500万元,同时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我们这个葱种下去,两个月就可以卖了,这200亩葱的产值预计在200万元左右,这600亩仔姜要到8月中旬才上市,600亩仔姜总产值预计在1300万元左右,我们这个工序比较多,每天用工都超过100人,平均下来能带动当地四五百人就业。”通州镇丹平坝区香葱、仔姜种植基地负责人汪福华说道。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丹平坝区不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地群众还得到了大量实惠,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能在种植基地务工,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现在有老板在这里发展香葱种植,所以就来这里务工,每天也会有70块钱的收入,感觉也还不错,也方便照顾家人。”当地务工群众吴庭易高兴的说道。 在平塘各坝区,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坝区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每一个时节,有播种下的希望,也有丰收的喜悦。 在通州镇三星坝区黔茸菌种植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闲置的土地迎来了收获的喜悦,每天,当地群众手提菌篼,穿梭在菌垄之间,采摘新鲜的黔茸菌。 “我们每天都来摘菌子,90块钱一天,方便照顾小孩,摘菌也不觉得累老火,收入也还可以。”当地务工群众简桥芝高兴的说道。 三星坝区黔茸菌种植面积共计150余亩,由平塘黔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进行种植,2019年7月开始种植第一批黔茸菌,目前已进入了采收期。 “现在属于黔茸菌高产期,每天能产一万斤左右。”平塘黔茸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杨伯涛向记者介绍当前黔茸菌产出情况。 黔茸菌又叫大球盖菇,是食用菌新品种,由于生长环境相对粗放,可以在露天栽培,适合三星坝区发展。随着150亩黔茸菌陆续进入采收期,按照每亩产量2吨、市场价4元每斤计算,三星坝区发展种植的黔茸菌产值将达240万元左右,同时还能带动当地大量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现在我们基地产地是150亩,每天的工人有50人左右,每人每天是 决战脱贫攻坚战鼓擂,全面小康催征急。在平塘县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采取“一坝一策”指导方针,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结合平塘县“九大产业”发展布局,以市场为导向,调优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种植模式,着力打造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同时,借助即将建设的都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流通体系和平塘已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基地的机遇,积极引进培育经营主体,扩大“三变”试点范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链接模式,实现“村社合一”服务实体全覆盖,借助“校农结合”“乡厂校店”产销对接模式,推动平塘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黔货出山”,切实为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全面实现平塘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